在2016年初武汉有了一个国际学校,学费一年20万以上,针对中学生毕业直送美国读大学。粗略算一下,学费加生活费3年将近百万,付出百万之后,这些家长和孩子将得到什么?在现在这个一言不合就出国读书,随随便便就去个纽约,身边大幅都是哈弗毕业的00后小龙女的时代,仅仅依靠家长的重金培养,真的足以撑起一个孩子的漫长人生吗?教子如戏,全凭演技。教子其实就是表演,是一种精深的行为艺术,以下说说作为父母的行为准则。
1.家长不要逃避为家庭做决定的责任
近期看过一则新闻,2016年春天国家开放二胎政策,有对小夫妻本来有再生一个孩子的想法,可是家里的老大不同意,为此又哭又闹,还逼他们写下“保证书”,保证“爸爸妈妈不要老二,且一辈子只对他一个人好”。想想自己小时候,何尝又不是如此,使尽全身解数也要保全自己是家里唯一小公主的地位。
现在自己已到为人父母的年龄,不禁思考,如果是我,该如何处理?又或者问题在于从一开始,是否绝大多数家庭都结构混乱,父母的责任和功能都太不清晰。
简单来说,一个家庭做出的重大决定,需要夫妻双方综合考虑家庭各方面情况,然后做出理性选择,尤其该考虑到决定一旦实施后,会产生哪些后续影响,夫妻两是否对影响都有所准备。所以以上家庭生不生二胎的理由,不应该仅仅是老大不同意,难道以后要不要出国、要不要换工作都要听这个小娃娃的?作为父母,不应该躲在“关爱孩子”的借口后,逃避为家庭做出选择,并承担后果的责任。
2.家长不能随随便便跟孩子做朋友
近些年来,媒体过分渲染着小孩的主观能动性,于是很多家长过早的把一些自由过度给家里的孩子,比如晚上去哪里吃饭,周末去哪里度假,甚至上课你选哪一个老师,各种本来该家长决定的事情都由孩子来决定。
而从现实来说,家长和孩子本来就是不平等的,家长是整个家庭的总舵手和护航人,负担保护、抚养、教育、指导等重大责任,而不应该随随便便就和孩子做朋友。理想型父母不仅需要对孩子有爱,还要有力量。如果一个孩子常常感到自己的权利超越了父母,这实际也意味着危险的来临(想想自己小时候做出的那些出格的行为,实际上是在寻找一个安全的边界)。
3.做个关心情感的权威父母
权威和专制不是同一件事,管教和为孩子负责也不是只有凶巴巴的一副面孔。自己小时候,被班上一个喜欢的小朋友欺骗回到家,伤心难过一把鼻涕一把眼泪的哭诉,父母并没有简单粗暴的要求我“不许哭”,而是陪在身边,不断的安抚,现在想来正因为年幼的我接收到了如此正面的回应,才给了我莫大的安全感。
4.不要总想着得到孩子的回馈
孩子始终都是孩子,无法像好友般的给予支持和安慰。记得小时候父母吵架,转天我妈或者我爸单独和我在一起的时候,就会拉着我评理,诉说对方的不好,而每次我听着就很难过,我无法安慰她们,可是那段时间总是我记忆中最不好的片段,直到现在也是。大概他们至今都不知道这样的行为对我造成了伤害。
夫妻关系也好,亲子关系也罢,良性关系只有一种,那就是善意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