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情善良美丽的刘老师,请我看了电影《芳华》,了却了我当下正在筹划中的一个心愿。在这之前,看了很多公众号推送的影评,还看了编剧严歌苓的一期《开讲了》。身边的亲人也都看过了电影,听闻了她们的评论。尽管我对故事的结局,电影的经典语录,主角最后的遭遇都有所了解,还是想亲眼看一场电影。似乎不看这场电影,就辜负了我的芳华,就是不对的。
文工团的故事,芬芳美丽的标题,舞姿曼妙的小人,年轻熟悉的演员,有了这些美的东西,让我不由自主地幻想,这个故事应该是可留恋回味的,焕发着年轻的橙色光彩的,那该是一段芬芳羡艳的青春年华吧?然而,除了开头那一段奔放优美的蒙古舞,我觉得华丽,并心生羡慕。越往下看,就越觉得压抑与揪心。
善良的何小萍,她终于离开了那个不幸福的家庭,为什么在文工团里依然摆脱不了厄运?难道她的身上本就贴了不受待见的标签?论姿色,她不比任何人差;论出身,她的父亲和姐妹们的父亲一样还未平反,那是一样的呀!在看电影之前,就听看客们戏谑,要准备一包餐巾纸,在感人处擦泪。有的人是看到刘峰离开文工团流下不甘的泪;有的人是何小萍患上精神病流下怜悯的泪;更多人是文工团解散了,一代人纵歌起舞的芳华要逝去,流下追忆的泪。我却不同,我为何小萍深夜打着手电筒给爸爸写信而感动,她的爸爸离开时,她才6岁,见到爸爸是她活着的盼头。但——等来的是——一个黑色的包裹。哎!不幸的人终究不幸!
刘峰,他的名字就和雷锋有些隐秘的联系,他本性的善良也使他成了文工团的“活雷锋”。他在帮人中寻找自身的价值。去一趟北京,他就是邮递员,替团里背回一摞大包小包;炊事班的猪跑了,他就是保安,替工友窜街巷赶猪;团友结婚,他就是木匠,亲手打一对沙发赠与;甚至,遇到人人求之不得的进修机会,也拱手让人……他的善良是没有尺度的,久而久之,所有人都凌驾于他的善良之上,把他的奉献当成理所当然。最后,被林丁丁陷害,调离文工团,除了何小萍,再无他人相送。或许是他,人太好了,旁人便想找出他的不好,求得平衡。曾令他引以为荣的一箱“雷锋”证书,末了,都沦为笑柄。
之后,刘峰去了西南边境,子弹、枪支、炸药、坦克……战士们在枪林弹雨中,血肉模糊,断臂残肢,尸横遍野,惨不忍睹。看到这里是一种撕心的痛啊!更让人痛心的是刘峰想到的不是求生,而是争死,死了能成为英雄,能谱成曲,他爱的林丁丁还会为他唱诵。经历了这么多风风雨雨,他的善心依然执着,现实的林丁丁又能善意回报吗?
有些许安慰的是,电影最后,群体的两个边缘人紧紧拥抱在了一起。他们都不受善待,只有彼此能读懂善良,怜惜善良。这是老一代人的青春年华,她们的芳华没有可回味的甜蜜,有的是太多触目惊心的伤痛,这是一段伤痛的年华,是刘峰和何小萍的伤华。
庆幸自己活在和平的温饱不愁的年代,虽不够芬芳,却也不至伤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