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诚〈孟子〉学习笔记7梁惠王章句上7》
【学习笔记】
今天是丙申年乙未月甲辰日,六月十八,2016年7月21日星期四。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齐桓公、晋文公,是春秋五霸中最突出最著名的两位。霸主作为诸侯国的领袖,维护周王朝的名誉地位,讨伐违逆不尊的夷狄,威风很大。虽然他们尊周室,攘夷狄,但是因为先诈立而后仁义,所以孔子并不买帐,即所谓"圣贤所不道也"。
那么,孟子熟不熟呢?熟,熟得不得了。如果孟子是大学教授,请他开设齐桓、晋文课程,讲得来吗?能讲,能力上没有任何障碍。
为什么我这么肯定地肯定孟子一定是熟悉并且能讲呢?
这个问题涉及到这么一个问题: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如孟子是怎样炼成的呢?答:作为一位思想家,首先是历史学家。今天的我们想要学习传统文化,首先要学习本国历史。回到历史的场景中,在历史的生活底色中,研究历代人物和思想,这样学了,才有自己的思想发芽的可能,否则永远是人云亦云,好像一个生活不能自理的人一样,在精神思想的生活里,也将是一个不能自理的人。思想家,首先是历史学家。一个未曾纵揽历史的思想者,最终如思想的贫血症患者一样苍白无力。
但孟子不会开这个课程,也不会讲这门专题。能不能讲和要不要讲是两回事情。因为他有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东西要讲。如果一个人像孟子一样,有思想成果,有价值主张,有系统体系,那么,他也会象孟子一样选择拒绝充当一名评书艺术家。
为什么孔子、孟子这么讲究形式呢?成霸了,有力量了,再行仁,不是最终说明目的是善的吗?结果是善的不就可以了吗?杀一人而得天下,为什么行不通?如果一个人在实现自我价值和意义的过程中,抽掉内容和形式,会怎么样呢?作为有血有肉的个体的"我"就消失了,剩下高度抽象的干巴巴的"这样一个人",那么,自我都没了,所谓的实现还是自我实现吗?不再是了。所以,学什么人,以什么人为榜样是成功的第一位。齐宣王刚登位,雄心勃勃,一心想建功立业,但他想不到这么深。他要速效,要求更快更强。晋文、齐桓一世而息,齐桓公还是饿死的,晋国被分成三份儿,哪个成事儿了呢?这他不管,他感兴趣的是获得那个权柄。很可怜。所以,这个世界才需要孟子这样伟大的思想家,不然我们和齐宣王一样浅薄而精力充沛地胡作非为。文化和修养就象索桥两侧的护栏一样,防止人堕落自毁。先要保证不掉下去,再走在大道上,才有真实现的可能。
孟子说,仲尼之徒,孔子门生,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既使是五尺童子也羞称五霸。我这儿有源头活水泱泱大法,你问那些机谋巧诈不成大器的霸道,何苦呢?既使不聊尧舜大法,还可以聊聊王道,怎么样?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齐宣王问:"要具备怎样的德性,可以实现王道呢?"
孟子说:"爱护百姓,使百姓安定,那么,他们将爱你如父母,爱戴你犹如爱戴君师一样,这样成就的王道,没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挡了。"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
宣王问:"像我这样的国君,能够使百姓安定吗?"
孟子说:"能。"
为什么孟子说齐宣王能做到呢?将有一番深刻透彻的讲解。下回分解。
【学习参考书目】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
《张居正讲解<孟子>》张居正著
《读四书大全说》王夫之著
《孟子正义》焦循著
《孟子译注》杨伯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