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诚〈孟子〉学习笔记8梁惠王章句上8》
【学习笔记】
今天是丙申年乙未月乙巳日,六月十九,2016年7月22日星期五。
今日大暑一候:腐草为萤。离明之极,故幽类化为明类。
花信風:茉莉雪香。綠葉白花,其洁比雪,其香勝麝,生香数十種,莫出于茉莉之右者。
【"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上回,齐宣王问孟子,为什么说我能够使百姓的生活安定呢?
孟子说,我听胡龁跟我讲过一件事,这个故事权且就叫《王坐于堂上》吧。您坐在大殿之上,有人牵着牛从殿下走过,王看到了,便问道:"这是把牛牵哪儿去啊?",那人答道:"准备宰了祭钟。"王便道:"放了它吧!我不忍它那恐惧哆嗦的样子,好像无罪而被送去屠宰的一样,太可怜了,放了它吧!"牵牛的就问:"那么,是要废除祭钟的仪式吗?",王说:"祭钟是国家大事,怎么能废除呢?用只羊来替它吧!"不知道真有这事吗?
【曰:"有之。"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宣王说:"有啊!"
孟子说:"凭这个心就能统一天下了。上面这个事儿,老百姓误以为您是吝啬,我早就知道王是不忍啊!"
宣王看见祭牛战慄恐惧而不忍它死,这就是孟子说的恻隐之心,这样一份同情心就是"仁之端",是萌芽,是火苗,是沽沽清泉。在这个基点上,顺势而为,扩而充之,就可以保四海了。
从仁之端出发,扩而充之,这是儒家的核心心法。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宣王说:"是啊!老百姓说的不是完全没有道理,以羊替牛,看起来是出于吝啬的样子吧,但我起心动念不是出于吝啬。齐国虽然不大,我又何至于连一头牛都舍不得呢?我就是看见它恐惧哆嗦的样子,好像没有罪而被押往屠场的样子,心中不忍,所以才用羊来代替它。我的这份心,您知道,而百姓们是不知啊!"
【曰:"王无异于百姓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王笑曰:"是曾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孟子说:"百姓以为您出于吝啬,您不必感到奇怪,羊小牛大,以小的替代大的,看起来是容易引起误解,百姓又怎么能体会到您的深意呢?就算体会到您的不忍之心这一层,如果说可怜那头牛毫无罪过却被送进屠场,牛也是一个生命,羊也是一个生命,羊也跟牛一样无罪,从这个角度而言,羊和牛有什么分别呢?为什么要用羊替换这头牛呢?"
孟子故意问宣王这个问题,希望他能反求诸己而得其本心。这头牛是具体的眼前的个别的牛,而代替这头牛的"羊"却是普遍意义上的概念化的羊。区别在这里。
可惜,宣王没有做到。他笑着说:"这个我真连自己也不懂是什么心理了。我的确并不是吝啬钱财才去用羊来代替牛。您这么说,百姓说我吝啬真是理所当然的了。"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孟子说:"百姓这样误解,没什么关系。您的处理方法,就是仁术。
什么叫做仁术呢?仁,虽然无所不爱,但是见闻感触之时,也有斟酌变通的方法。一方面要保下这头过堂之牛,另一方面还不能废了衅钟之礼,这就是两难。宣王固然起了一念之不忍之心,如果没有术怎么解决两难呢?术,一方面指变通,另一方面也表示仁中自带的能力、功能、作用力,千头万绪处处逢原的那个四通八达之道。怎么理解这种变通呢?首先,您之所以以羊代牛,那是因为您亲眼看见了那只牛,却没有看见那只羊的缘故。
用现在的话解释就是,那头牛是具体的牛,而羊呢,是抽象的羊。那头牛有具体的内容:恐惧战慄,眼中充满无辜而赴死的哀戚之悲,与当时坐在堂上的王有了感应;羊作为替代品,不在眼前,不会形成类似的感应,平时吃羊肉时没人边吃边掉泪的。
小时候我家有一只羊,平时是我牵到河边草地上喂草的。有天放学回家,家里聚会好热闹,一问才知杀羊宴客。情难自抑,眼泪哗哒哗哒往下掉,掉头跑出门哭了一下午。往后有二十多年没碰过羊肉。这就是具相的、具体的、个体的、个别的羊与人之间的感应。
孟子说,君子对于飞禽走兽,看见它们活着,便不忍心再看到它们死去;听到它们悲鸣哀号,便不忍心再吃它们的肉。所以君子总是离厨房远远的。
"君子远庖厨"也是仁术。这个仁术的作用是使君子得以全其不忍之心。相比于以羊代牛,远庖厨是一定之术,而以羊代牛是无穷之术。后面会谈到分田到户的制度,这属于一定之术,用它施行仁政,令民心归服,要有无穷之术不可。
【学习参考书目】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
《张居正讲解<孟子>》张居正著
《读四书大全说》王夫之著
《孟子正义》焦循著
《孟子译注》杨伯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