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晨读分享的是《学会学习》。
说到学习,在科举时代是熟读四书五经,纯靠背;应试教育以考试检验学习成果,大致还是靠背;但背出来的是自己的知识吗?大学生找工作难的新闻比比皆是,足以说明问题。在当今提倡终身学习的时代,人们愈加重视“实践出真知”,加上互联网对知识的超链接,重视分享互动的学习方式得到推崇,这让学习从纯输入变成输入、加工、输出的完整过程。
在知识泛滥成灾的当今社会,什么样的学习方法让这一学习流程得以实现呢?书内分享了三种学习方法,分别是:概念法、模仿法、限定法。
概念法
概念就像某一领域知识的原点,我们了解了原点,即便它派生出千丝万缕的知识脉络我们也能追根溯源,找到合理解释。
我们大脑的记忆规律决定了我们需要一些基本概念形成框架,比如我们的通识教育便是打造基本知识框架的,之后再吸收更多派生的知识来丰富框架。但我们每天所见所闻都是杂乱无章的,大脑会条件反射的扔进脑后垃圾箱,如何与自己的原有知识建立联系呢?这就需要理解加工信息,把遇到的事物概念化,抽丝剥茧的把新知提炼成精华,找到和原有知识相联系的部分,便于大脑自动保存。
比如边际递减,我们可以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理解:这是一种生理感觉的解释,外部给一个刺激,人的神经兴奋就有满足感,随着同样刺激的反复进行,兴奋程度就下降。这是我们根据已有知识进行内化加工后得到的信息,便于理解。下一步怎么输出呢?这里需要场景化。
比如你是北漂,租房坐地铁是你的日常,你很憧憬有车有房的生活,后来你通过奋斗过上了有车有房的标配生活,刚实现时你的幸福感最强烈,但若干年后你的幸福感慢慢走低,最终你视为平常,又期待高配的生活,这种持续走低的幸福感就是边际递减效应,所以很多北漂把车房作为幸福生活的标准,明显是错误的,幸福感不会固定不变。
模仿法
人有模仿的天性,在一张白纸的孩童时期,你教什么孩子基本就学什么,当孩子有思想后才结束了单纯模仿的阶段,所以模仿是我们天性中的学习模式,我们不要因为怕别人说山寨、盗版而回避这种模式。前人的经验也是经过时间磨砺和检验的宝贵财富,我们模仿着来既节省时间又能防止误入歧途。如何进行模仿学习呢?
一方面,对于不懂的新知,我们最初无法找到学习的切入点,那索性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模仿着来,在亲身体验后形成自己的认知,再去定义它,全方位的衡量它,融入自己的思想。比如毛笔字,最初我们只能凭第一眼印象,感觉到有一种说不出的美感,经过临摹后我们才知道每个字起转承合有如此大的玄机,而功力和美感尽在其中。
另一方面,对于我们略懂又不能深入本质的知识,我们要反复琢磨,拆分模仿。比如最近热播的《摔跤吧,爸爸》中,主角吉他在最后的夺冠之争遇到劲敌,摔跤爸爸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反复研究对手的录像,通过学习对手找到了对手的破绽,助吉他赢得国际冠军。
限定法
读书时,我们经常有一种错觉,觉得读的越多自己越接近优秀。为什么是错觉?“学海无涯”泛泛的学习何时才能学有所成。随着知识服务的兴起,社会形成了很好的学习氛围,随之也带来了“知识焦虑,可现实是“吾生而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面对这个无解的问题,书内推荐限定学习法。
著名作家哈珀.李,一生只有一部著作《杀死一只知更鸟》,在获得普利策小说奖后她声名大噪,至今翻译成40多种语言,全球销量超过3000万册,并改编成影视作品。电影版《杀死一只知更鸟》也因此获得巨大的殊荣,男一号摘得奥斯卡最佳男主角桂冠。对于哈珀.李,我们可以看到荣誉不用太丰盛,仅此一份理想-作家;仅此一部作品,她的人生得以自我实现,专注让她创造了传奇。
知识爆炸时代,学习资源数不胜数,泛泛的学习很难形成气候,给自己限定范围,在一个领域内精益求精,出类拔萃,无疑自我实现的几率更大。
总结下,今天我们分享了三个很实用的学习方法,包括:概念法、模仿法和限定法。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前提还得有正确的方向,不要让自己的正能量和鸡血消耗在低效的学习中,学会学习。
参考书目:《学会学习》[日]斋藤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