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不是看了影介,更不是因为广告,就是无聊与朋友走进电影院,碰巧上映《人生大事》,进影院之前扫了一眼介绍,说的是什么殡葬师,心里有点后悔,但是,已经走进电影院了,看了再说吧。
没想到电影全场让人哭中带笑,笑里带泪,情绪一直都在被剧情牵着起落张弛。演员表中没有我熟悉的演员,但是主角很帅,演技也很到位。另一位宝贝女主角,更是叫人怜惜疼爱,以其真实的演艺,让我分不清眼前的一切是戏是生活。
1.明天与意外哪一个先来都是命
电影一开始,就让一个四五岁的小姑娘小文,懵懂得还不知道什么叫生离死别时,就成了孤儿。看见殡葬师拉走了外婆,便无休无止地追着他们寻找外婆。
黑夜中狂奔,呼喊,终究是寻不到已经升天的外婆。
小文出生时就不知道父亲是谁,妈妈失踪,是外婆养她到幼年。在外婆突然离世后,舅舅舅妈拒绝收养。不管舅舅如何委婉,小文以孤儿的敏感与天性,还是能体察到舅舅的无力,与舅妈的嫌弃,所以,小文宁愿流浪,寄宿也不愿意随着舅舅走。
无奈,舅舅暂且将小文寄养在殡葬师莫三妹处。
在舅妈眼中的“负担”,寄养在莫三妹家的小文却给大家带来的都是爱与温暖。
小文关心莫三妹,以自己的方式“帮助”莫三妹,当她发现客户的骨灰盒仅是空空的粉色时,便上以幼儿的心思在盒上涂鸦,“歪打正着”地被客户认为是用心良苦,因为客户的女儿生前也是酷爱画画。这并不是碰巧,而是,正是因为孩子才理解孩子。
当小文发现莫三妹生活迥迫,困难时,以自己的方式去帮助,找到外婆的舞伴。老人正因为手上的一笔存款而发愁,为争这笔钱家人失和,所以,老人想以预演葬礼的形式,既帮助了三妹,又解脱了家人。
在小文的联络中,三妹为老人办了一场荒诞的“皇帝葬礼”,使影片笑点爆棚。
2.善恶非本性,相逢皆是缘
本来生活就一地鸡毛的莫三妹,根本无力再养一个孩子。但是,人的潜力,与爱心是与生俱来的,或是深植心底的,也许会因某个特定的机关,一触即发。
当发现小文误食塑料球时,放下一切抱着她冲进医院,医生用了泻药后,小文的每一次大便后,他都会细心的去扒看,直到亲眼见到误食的球排出来。
这是人性最善良的本真,不用直白,一切都被孩子看在眼里,大人常常以为孩子不懂,说话做事只照着自己的本性来。其实,孩子是最敏感的,也是最懂人性的精灵。
有过孩子的人都知道,孩子还不会说话时,就会选择喜欢谁,不喜欢谁,因为他们能感悟到谁不喜欢他们,自以为很会演的大人们再高明的演技也骗不过孩子的。
当莫三妹看到拒绝收着小文的舅舅一家时,那种男人的担当,与对幼儿的关爱,瞬间冲出脑海,主动抱走小文,独自收养。
刚从监狱出来的三妹,无房无固定工作,但是,为了那份承诺,为了那个“待哺”的孤儿小文,愿意继续“祖业”做殡葬,原意以敬重敬畏,与真诚来撑起这份人生重要的“事业”。
没有多少大道理,也没有什么文化,但是,三妹懂得尊重,有爱足够。
为了让小文手表里“外婆”的声音重现,他跑遍全城,找了很多关系,终于给小文留存下了那珍贵的记忆。
这所有的付出,小文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中。认定了这位“父亲”,所以,当亲妈寻来也不去。
3.每一份职业都值得敬重
在此之前也许我们对殡葬业知道得不多,也许不会被大家定义为高等的职业,可能即便择业再难也不会想到它。电影真实的告诉我们此职业的必须,必要甚至伟大。
当莫三妹前女友的老公车祸人毁,家人无法告别时,是三妹的老父亲,手把手的将人体骨架与肌肉,重组与化妆技术,一一教授,尽管一开始接触要克服一定的心理恐惧,但是,当看到家人可以隆重告别,可以告慰亲人时,心理的所有畏惧都不再是困扰了。
殡葬师也并非只是为了钱。
莫三妹的哥哥,就是因为替别人下河打捞尸体时丧生的,就像他父亲所说,为了别人的一俱尸体,损了他儿子的一条活生生的性命,这也是为职业献身。
三妹的父亲一再教导,“人生除死无大事,圣人心走这一趟”,要向祖父和哥哥一样热爱,敬重此职业。
“我宁愿把雪地弄得一片狼藉,仿佛大地的伤口,仿佛它是被迫敞开胸膛———一个不情愿的参与者”。
林奇《殡葬人手记》
每一个人,不管他生前是伟大或卑微,陪伴在生命最后阶段都是殡葬师们,所以,这是一项伟大而不可或缺的职业,给逝者安宁,生都慰迹的奉献者。
送走过无数人的三妹父亲,临终时,嘱托三妹,用奶粉罐装自己的骨灰,至于这个罐子如何处理,是留给儿子的作业。
三妹能想到最隆重,最敬畏,最浪漫的葬礼,便是将父亲的骨灰放在烟花里灿烂绽放,这是对一个殡葬师最敬重的礼敬。
4.尾声
整个电影,剧情跌宕起伏,喜剧中又充满人间烟火味,笑点泪点,点点都被戳中,片尾是三妹、小文、小文生母一起吃桃的情景,给观众以情感的抚慰,预示着可能的亲密一家。
心理学家武志红教授说:《人生大事》看似在讲死亡,其实处处在讲的是一个人如何开始活出生命力,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甚至是死亡本身,都可以转化成一声生机勃勃的漫天烟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