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樟柯导演的戏我从没看过,因为太写实就容易太悲怆。我一直以来的观点就是:既然这世界都这么悲怆了,为啥我还要看那么真实的东西让自己添堵呢?
这场电影我晚到了10分钟,进到影院就看到梁子和同事用方言对话。然后张译就这么溜光水滑地出现在大银屏上,一开口,竟然也是地道的方言。我一口水差点很没见识地喷出来。
之后,慢慢跟着剧情沉静下来,一直到最后,走出电影院,都没再那么笑过。倒是在几个自己都没想到的节点泪奔。
以我平日看花千骨、古剑这样奇幻剧的经历来看,这电影从头到尾平实得就像记录片,真实得就像生活,那同时也意味着,它像记录片一样冷静客观,像生活一样……残酷。
影片完全没有刻意制造任何的冲突,一开始,小城里三个年轻人之间的爱慕、嫉妒、争夺、两难、抉择,就像是我们身边某个人或者是我们自己曾经和正在经历的。
美好的婚礼,新生命的来临,可以做为结局的情节,只出现在三分之一处,之后一条字幕,已经是2014年。中年的梁子落魄地出现,境遇让人心酸,身边一个小伙儿低声跟女友说:“K,我以为他出走,能混得比那土大款强呢,这么多年还这么衰,不嫁他就对了。”……小伙儿显然忽略了,这是贾樟柯的电影,他能白描生活,就已经很慈悲了。而这也的确就是生活,负气出走的人未必衣锦还乡,美满姻缘未必走到最后。
虽然涛已经成了老板,却也离了婚,和儿子分隔两地,那只已经长大的狗还陪着她。当年那个爱她爱到疯狂得想杀人的男人,早不在她身边,就算涛的父亲去世,他也没有陪儿子回“家”看上一眼。
涛父去世这里,引入了前几年的一个新闻情节:有僧人握着逝者的手,为车站猝然离世的老人念经,这个新闻看的时候,就觉得有种无法言喻的悲怆,而放在电影里,伴着涛撕心裂肺的哭声,这样的现实代入感更加强烈——一生一世,每分每秒,和我们擦肩而过的人以千万计,我们只能顾及自己的喜悲,再无余力眷顾旁人,而事实上,包括我们自己在内,每一个人,都曾是一个完整的世界。我们可能有幸或不幸经历、陪伴了某个人的世界,但却不会知道所有世界发生的悲欢离合,然后最终,我们都会分别,和亲朋爱人,和自己的过往,和每一个世界。
就像涛对儿子说的:每个人,都能只陪你走一段路。
就像这电影的宣传曲里唱的:天注定,未来总有人缺席。
影片的后三分之一处,出人意料地走到了2025年,到乐和父亲的争执,和老师的忘年恋。这一段,让很多人感觉不适,因为无法接受国内银幕出现年龄差如此之大的“情侣”。
我们可以把这一段当成是导演对2014年,也就是“现在”故事发展的一种推演。按照2014年的所有情节,2025年的一切故事顺理成章。
到乐严重缺乏的是母爱,一直压抑的是对母爱的渴望,他在课堂上说自己不记得妈妈的名字,不记得关于妈妈的一切,可是,七岁回家参加葬礼时,涛给他的那串钥匙,他一直珍而重之地挂在胸前,他和老师驾车时的对话,也会让人想到他七岁时和涛在车里对话的情景。
他不是忘记了妈妈的一切,而是把这份爱刻在了心里,然后覆上一层层厚厚的保护膜,直到他遇见了张艾嘉扮演的女老师。于到乐来说,她是他的老师,他爱上了她——他爱上她,是因为她像他的妈妈。
他们的“爱”,看上去很惊世骇俗,可最后还是走了一个很真实,很生活的结局——听到别人说他们是母子,到乐退缩了,他说这一切,太难了。看,这一切,最真实不过。
影片结尾,暮年的涛在做着家务,耳边隐约传来到乐那一声“涛”转身出屋,牵着一只年轻的小狗,在无人的场地,独自起舞,我的脑海中突然浮现了四个字:悲欣交集。
我后来才知道,那是呼应了影片开头涛的领舞,不过那并不影响我泪奔,也不影响我平铺直叙地感慨人生。
也许,人生也就是如此,它最伟大和最残忍之处,都在于平淡,一切好的坏的,终归一途。当时间和空间做为存储器,将山河与故人一一展现眼前时,让面对回忆的人微笑观影。
最后,不知为何,我想到一句话,又同时想到了两种表达方式,表达的意思截然不同,你会喜欢哪句呢?
你的期待和向往,会一直住在你心里,却未必发生在你身上。
你的期待和向往,未必发生在你身上,但会一直住在你心里。
PS:一直有人在问梁子最后怎样了,导演似乎欠他一个结局,其实,还是那句话:天注定,未来总有人缺席……
最后的最后,那句歌是这么唱的:天注定,未来总有人缺席,还好是,深爱过你。
(于2015-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