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聪明机智的父亲
在河北尚义县四表哥家父亲每天和四表哥到处走走,看看风土人情,有没有适合做的小买卖。
四表哥建议他去内蒙古投奔二表哥李进先,二表嫂在内蒙古狼山县(在1970年以前狼山还是县级地区)新华镇任镇长,而且手里有实权,能帮助安排工作。
父亲在四表哥那住了十几天,临别时带着四表哥给他的三百多斤全国粮票和二十元路费又一次踏上了走西口的路途。
或许今天的我们对粮票没有什么概念,在那个物资稀缺年代,三百斤全国粮票相当于一个人三年的口粮,是非常非常珍贵的。甚至比钱都重要。在那个粮食还是国家管控的年代,有时候没有粮票有钱你也不一定能买到粮食。
父亲把大部分的粮票都寄回去山东老家给补贴家用了,自己只留下一小部分粮票和钱。
父亲的四表哥给父亲买了河北到集宁的火车票,那时需要在集宁倒车才能到内蒙古。俩天一宿的行程,火车终于到了内蒙古五原四分滩。那时还没有临河站,五原是历史上有名的地方,古郡五原有史2400多年,战国时属赵国九原郡西部地,汉武帝元朔二年设五原郡。
近代史上,冯玉祥将军举行"五原誓师",彪炳史册;傅作义将军发动"五原战役",闻名。
1958年7月五原设成县级地区,到现在一直没有改变。
五原四分滩下车后没有去新华镇海珠疙瘩的车,父亲只好搭了一个老乡的扭扭车,好长一段时间当我看见孩子们玩的扭扭车我才理解父亲所谓的扭扭车是什么样的,大概就是牛拉的,走的非常缓慢的牛车吧。
父亲的二表哥李进先,表嫂王月英在新华镇工作,二表嫂是非常能干的女人,任当时的新华镇长,父亲投奔他们可以说是非常明智之举.那时有工作必须有户口才能给粮票给口粮,父亲的户口在山东老家,为了粮票,父亲给山东老家写信让开户口转移证明。
内蒙不给开接收证明,山东也不好给开户口迁移证明。
父亲只好再次写信让爷爷托四华姐宗珍(父亲来内蒙的车票钱就是四华姐的奶奶给的)的爸爸给想办法让山东单方面开下放证明。
宗珍的父亲是老派抗日老兵,在山东官桥公社当书记,父亲的户口所在地是轩庄,区政府在韩村,几经周折找了区长,才开到了知青下放证明。
特快信在三天后寄到了内蒙新华镇,由于二表嫂是镇长,邮电局的人都认识她,特快信马上送到了父亲的手中。
父亲拿着证明去新华镇下户口。新华是镇,狼山是县,县镇府搬家到了距离新华镇七八十里路的杭锦后旗。父亲天不亮就出发,迈着小跑步,等工作人员上班了他也到了,这样跑了俩趟,工作人员以没有这样的先例不给下户口。
第三次父亲是穿着一双白色鞋面的布鞋去的,那时穿白色布鞋是家里老人过世才穿的重孝。
父亲去了对拒绝了他俩次的工作人员说他爷爷去世了,急着回山东奔丧,现在吃的东西也没有了,没有户口粮票也没有。说的非常可怜,办公室另一个女办事员一看父亲老实巴交述说的可怜,生发了同情心,从父亲手上拿过证明看了起来。证明是有时间限制的,那个女的一看,第二天证明就到期了,如果今天还不能下户口,明天就作废了,非常可惜。反倒给她的同事做起了工作,那个管下放知青户口的人这才给父亲办理了相关手续。
终于在坚持不懈的努力下父亲正式成了内蒙人。
也因为父亲走路一贯一路小跑,一直以张快腿著称多年。
有了户口,父亲被他二表嫂安排在食品公司工作。
食品公司在离新华镇十几公里处有一百多亩土地。种粮食养牲畜,身强力壮的父亲干活吃苦耐劳,工作兢兢业业,第一年由于工作优秀得了单位第一名,食品公司给奖励二十元,还调父亲去跑外,去粮库卖粮食取粮票。
在计划经济年代最好的单位就是和粮食有关的部门。
李承弼,一个参加过抗美援朝的退伍老兵就是粮食局的主任,多次接触后看见父亲聪明能干还是讲义气重感情的山东人,就开玩笑说:小伙子想不想来粮食局工作,我包你天天吃饱饭。
父亲听了心里也是很激动。
有了户口迁移的例子。机智的父亲找到食品公司的人事处领导,说粮食局想调他过去,需要给开一个证明,有镇长表嫂的这层关系,经办人看见父亲诚恳的态度就给开出了证明。
李承弼没想到父亲居然真开出了证明,这下更加证明父亲聪明机灵,他没有看错人。
拿着证明李承弼安排父亲在粮库做保管,并让他和做饭的大师傅住在一起。勤劳的父亲每天早早起床帮大师傅挑水劈材,这样父亲每天都能吃的饱饱的,还能省下粮票补贴家里的父母。
当时父亲饭量特别大,一个月能吃五十斤粮食,以前一直不敢吃饱,现在终于能吃饱饭了。
去了粮食局不久赶上秋收,秋收体现了父亲的价值,父亲常说勤能补拙,没有文化的父亲有的是力气,吃苦耐劳,实实在在,每天从早到晚埋头苦干,打麻包,一百八十斤装着小麦的麻袋父亲背着就上跳板装车,其他人都是俩个人拿杠子抬着走。
父亲聪明爱动脑子,他琢磨出做囤粮食的围囤。一个围囤能囤粮食十几万斤,父亲带着四个人在那个秋天做了三十多个围囤,给粮库储存粮食不用盖库房节省了大量资金。
盖库房需要砖瓦,那时砖瓦非常奇缺,而做围囤用的是席子靶子,这些东西是用草编织而成,非常多也便宜。
父亲的到来让这个小县城的粮食局一下红了起来,存粮最多,保管的最好,局里想提拔能干的父亲,父亲有自知之明,高处不胜寒,孝顺的父亲只想凭苦力多挣一些粮票和钱给自己年迈的双亲补贴家用,让家里弟弟妹妹能吃饱饭。
这是父亲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