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最近有点“飘”,飘得连新中国成立时间都记错了。
一篇硕士论文,把1949年写成1049年,生造出一部“离婚法”,样本总数2800人,子样本却有3500人——这不是在写论文,这是在编神话。
更离谱的是,这种“大型车祸现场”式的学术垃圾,不仅顺利通过答辩,还在知网拿下“下载量冠军”,比博士论文还受欢迎。
好家伙,群众不是来看知识的,是来考古翻车现场的。
可笑吗?可悲。
一个本该代表中国高等教育水准的百年名校,竟让如此荒唐的论文堂而皇之地挂着,审核在哪?导师在哪?学术尊严又在哪?
事情曝光后,武大倒是说了句“已启动调查”,结果呢?一个多月,风平浪静,连个通报的影子都没见着。
网友急了,媒体跟进了,党媒终于下场了——全国党媒信息公开平台一锤定音,直接点名批评,把武大那点遮羞布扯了个底朝天。
这可不是自媒体“带节奏”,是官方认证的“学术塌房”。
更骚的操作还在后头。学校先是悄悄把对当事男生的处分公告从官网撤下,接着又把问题论文下架,你以为是整改?
不,没几天又给上架了!这波“躲猫猫”操作,简直把公众当傻子耍:你查你的,我藏我的;你骂你的,我上的。
合着学术诚信,在武大眼里是个U盘,想拔就拔,想插就插?
大学是什么地方?是求真求知的殿堂,是社会最后的净土。
可现在呢?有人靠诬告毁人前程,有人靠注水论文混到学位,而学校呢?不忙着澄清真相,不急着追责问责,反倒忙着“删帖式维稳”。这哪是解决问题?这是在给问题盖被子,生怕它冷了。
最讽刺的是,这篇论文的下载量高达31万次,远超其他优秀博士论文,可引用次数却是零。
为什么?因为没人敢引。谁引用谁砸自己招牌。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学术评价体系的荒诞:数据可以造假,逻辑可以混乱,只要包装够体面,就能一路绿灯。
而那位写下“美美读博”的杨某媛,一边保研成功,一边放话“以后走到哪都要举报”那个被她诬告的男生。
嚣张得让人发冷。更寒心的是,她的母校至今沉默,仿佛一切与己无关。可别忘了,学位证上盖的是“武汉大学”的章,不是她一个人的名字。她丢的,是整个武大的脸。
有人说,这只是一个学生的错。
错!如果只是个案,为何审核层层失守?为何类似论文能成为“顶流”?为何学校反应如此迟缓、操作如此暧昧?
这背后,是学术监管的松懈,是权力结构的僵化,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官僚惯性。
党媒都出手了,说明这事已不是“家丑”,而是动摇高校公信力的公共事件。
武大创立于1893年,百年风云,培养过无数栋梁。它的校训是“自强、弘毅、求是、拓新”。
可如今,“求是”在哪?“自强”又体现在哪?如果连一篇硕士论文都管不好,还谈什么“双一流”建设?还谈什么“为国育才”?
大学的路,从来不是越走越宽,就是越走越窄。武大现在正站在岔路口:是选择刮骨疗毒,重建学术尊严?还是继续敷衍塞责,把“百年名校”活成“笑话集锦”?
希望他们明白:学生可以犯错,但制度不能装睡。学术可以有瑕疵,但底线不能失守。否则,今天倒下的是一篇论文,明天崩塌的,将是整个象牙塔的信任根基。
到那时,再响亮的校歌,也唤不回流失的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