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院读大专的时候,课余时间多,便和同学们打打篮球。久而久之,自己也喜欢上篮球。开始是简单的定点投篮,后来学运球突破,再后来学拉杆、学转身及其他帅气的动作。后来还报了篮球选修课。每天下午三四点,同班几个男生便相约球场上挥洒汗水。住在学校,楼下就是球场,打球自然是最唾手可得的运动方式。
大专毕业后,考上专插本。韩师本部的日子里,篮球照样是生活日常。同宿舍广电班的师弟喜欢打篮球,一起考到本部的原来大专的同学也喜欢打球。这样下来,有空自然也会约球。这时的球场相比以前远了。最近的东丽D球场也要步行约十分钟才能到,有些时间段场地还要收费。但这并不能浇灭我们打球的热情。
本部不像陶院,球场更多。东丽D一个,东丽A女生宿舍楼下一个,文科楼旁边一个,理科楼对面一个,山顶一个,西区校门进来一个。本部两年,这些场都去过,虽然有些场要步行将近一个小时才能到达。
早上没课可以打。六点多打球,即便在冬天。早点打,太阳上来太热就不好打了。打到大约早上十点回宿舍洗澡吃早饭。下午三点多四点可以打。这时打球的人最多,有时场地不够打不了只能另找时间。晚上也打。文科楼旁边的球场没有灯。借着楼上教室透出的微弱光亮我们也曾打到九点多。
有空就想去打打球。从下午打,发展到早上打晚上也打。一天可以打两次。打球至今最疯狂的一次要算那次从下午两点一个人打到晚上八点的经历。
那时正值这样的年纪。对于一个人,对于一件事,只是因为单纯的喜欢便可以投入其中,不顾一切。也不追求什么结果,只是乐在其中就够了。也因此,我们对世界和未来才会有那么多美好的期待。
因为打球,结交了一些专业外的朋友,数学的、体育的、政法的、化学的……组队打球,场上表现的一次讨论,对犯规的认识和分析,甚至简单到不碰瓶嘴共喝一大瓶冰水,都可以把两个完全陌生的人拉近。
一颗篮球一个篮球架,这项运动就成立了。一个人可以练练投篮和运球,两个人可以单挑,人多的话可以组队。边打球边开玩笑,这是有的。于是有了“HBA”、“大师兄”、“二师兄”、“神经刀”之类的话。球打多了,对一个人球风会有或深或浅的认识。有的人打球会有一两个制霸球场的招牌动作(勾手,转身,打板……),有的人打球比较独,有的人打球注重团队,有的人一场打下来可以叫好几个体毛犯规。虽然有些情况在场上容易遭人诟病,但球打多了,关系好了,也就习惯了。
毕业后,没事还喜欢打打球。此时心态已有变化。不再刻意去练许多动作招式,打球多是出出汗。在外线投投中投,不像以前那般各种突破各种抢板。动作也简单了许多。能靠投篮解决的就投篮解决,尽量少运球少做多余的动作。
篮球给了我什么?是因为打球留在脚踝上手指上甚至身体上的疼痛?是一段段充实痛快的日子?是学会某个动作后并成功运用到实战的成就感?是和队友经过苦战一起取得胜利后的喜悦?是孤独时挥洒汗水后平静舒畅的心情?这些,都有。
篮球让我成长,也伴随疼痛。高中毕业,走出生活多年的城市,面对新的世界,心里充满了期待。也因为即将步入社会考虑就业常常感到迷茫。这时,篮球在我的生活打开了一道口子,给予我更多的期待和自我突破。
时间会把我们身边的人和事悄无声息或者大张旗鼓地带走,小到一颗炎炎夏日球场激战后落在地上瞬间蒸发的汗水,大到五年的大学生活。但留下的将如歌,回荡在往后的生命旅途。未来的某一刻,也许我会发出这样的感慨:还能打球,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