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断断续续读了一些书,但是读的却不多。时间上不多。我发现,我的大脑在每天的上午,早晨最清醒,工作效率最高。
最近读的书比较杂,读了几页《红楼梦》,每次读几页还行,读的时间一长起来,就犯愁怎么这么长。说出去有些羞愧,长这么大了竟然这本书还没有读过。之前就有心想买来读,因为爸爸一句话就不读了,说了什么话忘了,大概是怕会走火入魔吧。这次无论如何要把这本书读完。感觉现在的自己真的是在尽力读“本来早就应该读的书”,有种为以前没读过的书买单的感觉。
《在心灵上写诗》读了几页,不是李迪写的,是写李迪的,不过,里面有很多她写的东西,还是很受用。读到人生的三件事,有些感触,自己的事,他人的事,老天爷的事。我们很多时候自己的事情还没有管好就开始插手别人的事情,以及常常做着杞人忧天的思量,比如眼下就为弟弟的事情在思量,我希望他努力,可又不知道应该以何种轻松愉快,不会引起反感,容易接受的方式传递给他。我在反思,自己对待身边的人的方式,常常不顾及他们的感受,说着一些伤人伤己的话,有时把负能量也传递给他们。又想到了《为何家会伤人》,很多的妈妈对于孩子的学习过于忧虑了,有的家长就一遍遍的给孩子讲自己小时候的苦,目的是让孩子好好学习。可是次数多了,孩子很反感,孩子的学习兴趣会被挤跑的。把自己的希望全寄托在了孩子的身上。况且今天的生活与以往大不相同,读书的目的也早已不是所谓的“脱穷”,而是慢慢变成了每个人的必需品。有的孩子,上午上一上午的课,中午还上辅导班学习、做题,搞得一点学习兴趣也没有。小小年纪,就对学习失去了兴趣,这是多么的可怕。在兴趣面前,学的那点知识又算得了什么呢。本来母子关系是这世界上最无私的一种关系,你陪我慢慢长大,我陪你慢慢变老,可是有多少人却把她变成了“仇人”一般的关系。殊不知,如果能各司其职,做家长的能努力认真工作,孩子看在眼里,自然会耳濡目染。想让孩子喜欢阅读,如果父母先能放下手机,轻轻捧起一本书,还用每天费尽心机,一边拿着手机,看着电视,一边声嘶力竭“赶紧去看书”吗?
说起教育孩子,想起自己曾经做过的一件事情。有一个孩子,学习有些吃力,数学解决问题,列的算式简直没法看,我就打电话和家长沟通,我的本意是让他在家多督促下孩子的学习,毕竟才二年级长期下去就跟不上了,孩子很聪明,学习跟不上,有点可惜了。我给家长说“希望多对孩子学习上上心,学习有点跟不上,如果放任不管的话,长期就完了,跟不上了”。现在想来,这话说得有点过于直接,没有注重方式方法,凭什么说人家长期就完了,毕竟学习成绩绝对不是对一个人唯一的评价标准。或许我应该和家长沟通下,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情况以及在家的表现,找出孩子的优点,以此为突破口,鼓励家长和孩子多交流孩子学校的事情,多关注下孩子的学习情况。并且,课下找孩子谈谈心,问问学习上有什么困难。
今天早上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一些篇幅,越来越深有体会,越来越迫切,也越来越感受到自己身上的责任。作为一名教师,不单单只是教授知识这么简单,培养孩子良好的人格品质极其重要,目前认为比知识要重要。人格品质是要伴随孩子一生的,而知识仅仅是阶段性的,况且在当今提倡终身学习今天,一道小小的算式又算得了什么呢,与品格相比。当然,知识也是极为重要的,也是值得人敬畏的,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啊!用爱心培养孩子,孩子能感受得到,想想以前无数次对孩子们,因为它们的错误大喊大叫,当然也包括自己的孩子,懊悔不已。大喊大叫有用吗,除了用这种方式,还有没有更好的教育方式呢?当然有,只是懒得动脑思考,读书少,来不及静下心来思考,反思自己,提高自己,采用了一种最简单直接又粗暴的方式,这种方式伤人又伤己,学生不但不会有任何的长进,自己还气的要死。而且,对孩子不公平,孩子小没有反抗的余地,等到孩子长大了,毕竟不能服人。
从长远的角度来看,也无论从哪一方面来思考,读书,反思,是提高自己唯一的方式,也必须提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