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种论调很流行,让父母要接受并鼓励孩子成为幸福的“普通人”。并不是每个孩子最终都能成龙成凤,而普通人有普通人的快乐,接受这一点,我们的心态会更加平和。
很多年轻的父母都很赞同,他们不再对孩子有那么多不切实际的期待,也不再把自己未完成的梦想压在孩子身上,这是好事,但他们又开始说:“我的孩子就是个‘普通’孩子,因为我和孩子爸都是个普通人。”
这好像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他普通或是不普通,你能说了算?
就如纪伯伦的诗里说的:“他们的灵魂,是住在明日的宅中,那是你们在梦中也不能想见的。”
他若真是一头凶猛彪悍的“狮子”,你偏说他就是一头驴,这负责吗?
我们一定都照过哈哈镜,看到镜子里扭曲变形的自己,心里会有一丝不舒服,但还是会哈哈大笑,因为我们知道这不是真实的自己,而是歪曲的影像。但倘若这是你唯一看到过的自己的影像,你就不会去怀疑镜子。
孩子们也不会去怀疑从父母那里反射过来的对自己的评价。特别在他构建“人格”的前三年,形成“性格”的头七年,父母对他的评价直接决定了他对自己的定义。
又说回我们一直以来对“望子成龙”的局限认识。
望子成龙并不需要去压制,但也不能拘泥,不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胜利才是成“龙”,不是有车有房年轻有为才是成“龙”。
望子成龙的正确理解是,发现孩子的特别之处,予以引导,帮助他激励他去圆自己的梦。因为每个孩子的梦想不同,所以每个人“成功”的定义也不尽相同。
帮助孩子发现他的特别之处很重要。
著名的大提琴演奏家和人道主义者帕布罗卡萨谈到这点时,他说:“孩子只知道二加二等于四是不够的,父母应该告诉他们的孩子:‘你真是个奇才!你是个奇迹!这个世界从来没有过像你这样的孩子,以后也不会有!’”
当我们认定孩子是独一无二的,孩子也会这么看待自己。
这一点上,心心奶奶是我见过的做的最好的,在他们那个年代,很多父母都是“谦虚”的,总说我家孩子这不好,那不好。再把自己的孩子与别人家的对比一番,别人家孩子处处是标杆。心心奶奶不同,她总是能发现心心的与众不同之处,她从小事就能发现心心有礼貌、社交能力强、想象力丰富……她从不吝啬对孩子的肯定。在这种氛围下,孩子也会对自己越来越满意。
所以不要“谦虚”,“谦虚”成了习惯,孩子接收到的全是对他的否定以及应比较而来的对他自信心的打击。
所谓的教育,不是过早的去定义孩子,而是悉心的观察孩子,理解孩子,发现孩子的特别,帮助他“把灯点亮”。
我们说:“爱孩子,如他所是,而非如你所愿”,“如他所是”不是他很“普通”,而是他很“特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