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源
最初关于素质模型的发起和书著,源于麦克利兰研究小组通过对优秀和成功的人运用行为事件访谈法,提炼出了胜任某个职位需要具备的能力素质模型,然后再根据该模型来选拔人才,这边是胜任力素质模型的起源。
美国学者理查德认为所谓素质是通过牵引行为最终来影响绩效的,也就是说素质可转化为行为再转化为绩效。而高绩效可以逆推行为再逆推和提炼素质,构建素质模型,然后发挥其相关作用。
关于冰山模型,一直以来冰山模型的解释各种各样,其实更加简单的方法可以把冰山模型人格化,看做一个人,冰山下面是这个人的内心世界,他人一般是看不到也无法察觉的,冰山上则是这个人的外在世界,是可见的,可觉察,他们的逻辑关系由是不同的内心世界对应着不同的外在世界,内在决定外在,就像我们跟一个相处久了才能清楚他的性格、价值观‘态度得等内在特性,前提是需要足够的行为样本,足够的外在世界观摩才能准确判断。站在官方语言,再次记录,冰山模型之下主要是自我形象、个性品质、内驱力和社会动机、价值观态度’社会角色;冰山之上则是行为、知识技能。
对于素质中的三个关键概念:
1、结果:即凭借素质能够产生优秀的工作绩效,因此素质是可测量的;
2、驱动因素:素质是可通过行为表现的各种特征的集合,包括表象的与潜在的,而两个层面的特征之间具有相互驱动关系;
3、对于素质概念而言,驱动因素和结果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