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打心是主。”
“以心为主,而五官百骸无不听命。”
“天君有宰,百骸听命。”
“运用在心,此是真诀。”“中和元气,随意所之,意之所向,全神贯注。”
“动静缓急,运转随心。”
“运化全在一心中。”
“四体从心而运,官骸皆悦以顺从,而要皆以乾坤正气行之也。”
“心中一物无有,极其虚灵,一有所着,则不虚不灵,惟静以持之,养其诚以至动静咸宜,变化不测”。
“妙机本是从心发。”
“问:运行之主宰?曰:主宰于心。心欲左右更迭运行,则左右手足即更迭运行;心欲用缠丝劲顺转圈,则左右手即用缠丝劲顺转圈;心欲沉肘压肩,肘即沉,肩即压;心欲胸腹有合,腰劲剿下,裆口开圆,而胸向前合,腰劲下,裆即开圆,无不如意;心欲屈两膝,两膝即屈,右足随右手运行,左足随左手运行,而膝与左右足皆随之,不然多生疵累,此官骸之所以不得不从乎心也。吾故曰:心为一身运行之主宰。”
“或曰:拳之大概既闻名矣,而要打不出神情,何也?曰:此在平居去其欲速这心,如孟子所言,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焉。临场先去其轻浮慌张之气,清心寡欲,平心静气,着着循规蹈矩,积久功熟,然后此中层累曲折,历尽难境,苦去甘来,机趣横生,悖不可遏,心中有情有景,自然打出神情矣。要之此皆人力所以为者,至于无心成化,是在涵养,曰久优游,以俟其自至则得矣。”
“一片灵机写太和,全凭方寸变来多,有心运到无心处,秋水澄清出太阿。”
“拳虽小技,皆本太极正理。”
“拳虽武艺,得其正道(中庸之道,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无往不宜。”
(介绍)此段写以心行气,以心行气主宰内抽合外行动,周身皆听命于心,而心神抽合驱动出外形动作的方法就是抽合出压缩旋转,周身生成压缩旋转的混元螺旋劲力。
但是,“心欲胸腹有合,腰劲剿下,裆口开圆,而胸向前合,腰劲下,裆即开圆”一句,就说明了陈式太极拳依然沿用炮锤之法,主张裆口开圆,而裆口开圆是与现代意义上的太极拳相悖的。大家看看五派太极拳中,唯有陈式太极拳是裆口开圆的双重弓马步,形与外家拳无异,但是内里有以心行气,即陈式太极拳是过渡性拳种。
双重的弓马步也可以生成阴阳转换的以心行气,但是双重则滞,滞则不灵,不灵则周身不整,不整则不能整体发力,不能整体发力则需要外形动作发力,所以陈式太极拳发力时与弓马步冲拳无异。而以后的各派太极拳的发力,已经不以外形动作发力了,俱是周身整劲。
裆口开圆,就是双重的根源!杨露禅先生的收身中定,形意拳的鸡腿龙身,都是要夹裆以求周身一体的。双重则腰胯部位以下无法生成压缩旋转,无法生成周身整体合一的能量传簇。
即陈式太极拳已经具备太极拳之意,基本上具备了太极拳的一切要素,但是还不得太极拳之神,没有将太极拳的一切要素做到极致!
“有心运到无心处,秋水澄清出太阿”,将精气神炼神还虚也。
(原文)2、开合虚实,呼吸自然
“开合虚实,即为拳经。”
“以吾身本有之元气,运于吾身,其屈伸往来,收放擒纵,不过一开一合与一虚一实焉已耳。”
“一开一合,拳术尽矣。”
“动静循环,岂有间哉!吾所谓:一动一静,一开一合,足尽拳中之妙。”
“一开一合妙入微,上下四旁泄化机,纵使六子俱巧舌,也难描写雪花飞。”
“开合原无定,屈伸势相连。太极分阴阳,神龙变无方。”
“阖辟刚柔顺自然,一扬一抑理循环。”
“一开一合,有变有常,虚实兼到,忽现忽藏。”
“开中有合,合中有开;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实中有虚,虚中有实,太极自然之妙用,至结果之时,始悟其理之精妙。”
“周身一齐合到一块,神气不散,方能一气流通,卫护周身。”
“打拳以调养血气,呼吸顺其自然。……调息绵绵,操固内守,注意玄关。……轻轻运行,默默停止,惟以意思运行。”
“头直,眼平视,肩与肩合,肘与肘合,手与手合,大腿根与大腿根合,膝与膝合,足与足合,平心静气,说合上下一齐合住,气归丹田,合法皆用倒(逆)缠法”。
“开则俱开,合则俱合。”“至合之时,气必归于丹田。”
“一开一合,莫非自然。”
“非但合之以势,宜先合之以神。”
“合者合其全体之神,不但合其四肢。”
“一开一合阴阳备,四体(两手两足)殷勤骨节张。”
“每曰细玩太极科,一开一合在吾身。”
“心要虚,心虚则四体皆虚,丹田与腰劲足底要实,三处一实则四体之虚者皆实,此之谓虚而实。”
“天地阴阳之理,不过消息盈虚而已,故孔子尚消息盈虚。打太极拳亦是消息盈虚。息者,喘息也,呼吸之气也,生长也,故人之子谓之息,以其所生也,因气微,故谓之息。消者,减也,退也。盈者,中间充满也,虚者,中间空也。
(介绍)开合,内家拳发力为什么要叫开合?开者,阴阳相分相开,生成虚实,开始用压缩旋转的下行能量吸纳、吞入对手能量;合,阴阳虚实相合,吐出对手能量。每一次的阴阳虚实转换都是一次吐纳能量的蓄发过程,都有一次开合。开就是引进落空,合就是借力打力。
开合为吐纳所生,但是前辈大师均不露其意,只有武禹襄先生明确告诉大家:吞者,以气全吞而入于化也。但是陈氏太极拳因为是双重拳,下半身无法旋转,故不能以周身整体开合,即不能以周身整体传簇自身与对手能量,就不能达到“以气全吞而入于化也”之境界。
“阖辟刚柔顺自然,一扬一抑理循环。一开一合,有变有常,虚实兼到,忽现忽藏。开中有合,合中有开;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这些话中,隐约能够看到开合吞吐之意。如果只论刚柔,那么刚柔与虚实有何关系?显然柔劲是虚实转换所得,并非是不发猛力。虚实开合,就是能量的开合,能量的开合就是吐纳,吞吐对手之能量也。
“一开一合妙入微,上下四旁泄化机,纵使六子俱巧舌,也难描写雪花飞。开合原无定,屈伸势相连。太极分阴阳,神龙变无方。”,这些话就更是明确告诉大家:我不想说出“上下四旁泄化机,神龙变无方”的功夫,因为很难描述。
“屈伸势相连”与武禹襄先生的“往复折叠”相比较,就可以看出,陈氏太极拳只有屈伸,没有横向旋转,只能用腰胯旋转,无法周身整体旋转,更是无法与孙氏太极拳的旋转相提并论了。
既然“屈伸势相连”,为什么还要“心虚”呢?
这还得从能量传簇方面去理解。内家拳为什么要空心实腹?因为丹田为存气之地,所以是实的;而心是以心行气之地,不是存气之地,心力是要由河车运行从心传簇到丹田的,即心是输出能力之地,所以心不能是实的。另一个心虚的原因是吞吐能量,心如果存气变实,如何吸收对手能量?上半身是主要的吞吐之地,所以整个上半身都要虚,只有虚空了才能接纳对手的能量。
可以把心理解为一个水泵站,不断地向丹田这个蓄水池里注水,故为心要虚。
陈长兴先生只论刚柔,陈鑫先生说出虚实开合,可见陈鑫先生拳论比陈长兴先生拳论更加前进一步。
(原文)3、轻灵圆转,中气贯足
“能敬能静,自葆虚灵。”
“心身不可使气,轻轻运动。”
“以灵动敏捷为尚。”
“且心一虚,则全体皆虚,惟虚则灵,灵足以应敌。”
“打拳者,手极虚极灵,物有挨着即知,即能随机应之,不惟手,即背面全身尽是虚灵。”
“往来屈伸,如风吹杨柳,天机动荡,活泼泼地毫无滞机。”
“以虚灵之心,养刚中之气。”
“至于手足运动,不外一圈,绝无直来直去。”“所画之圈有正斜,无非一圈一太极。”“沿路缠绵,静运无慌。”
“足随手运,圆转如神。”
“离形得似,何非月圆,精练已极,极小亦圈。”“圈是周身转,不但手足,而手足在外易见,故以手转言之。”
“越小小到没圈时,方归太极真神妙。”
(介绍)中气为心神抽合所发,但是为什么又会“且心一虚,则全体皆虚,惟虚则灵,灵足以应敌。”?因为这写的是太极拳的高层次,是从有中生无的阶段。如果没有无中生有的习练以心行气压缩旋转的能量传簇阶段,就不会达到涨筋腾膜、真气鼓荡的有中生无的阶段,这是一个返璞归真的过程。太极拳的习练过程就是一个从能量空洞无物的无习练到能量“无处不在”的无来,而其中的过程,就是要习练出有的能量传簇来。到了真气鼓荡的程度,能量已经传簇入骨肉,肌肉已经产生质变,能够在不用以心行气的状态下以松沉蓄发能量,所以就不需要强大的以心行气了,只需抽丝换力即可,此时就是心虚的状态。
由心虚到身虚,身虚就是不丢不顶之状态,就如前面我说的手指头那个例子。
只有在心虚、周身皆虚,不着一力的状态下,身体才能够吞入对手的能量,否则自身能量满满的,如何还能够接纳外部能量!
“至于手足运动,不外一圈,绝无直来直去。”、“圈是周身转,不但手足”,陈鑫先生已经说得很明确了,为什么现在的陈式太极拳还有弓马步的直发冲拳?
“越小小到没圈时,方归太极真神妙。”圈小到没时,就是涨筋腾膜、真气鼓荡的程度了,力存于皮毛之下,已经不用外形动作就可以蓄发能量了----------这就是太极拳的站桩,即站桩是最小架的太极拳,站桩中包含了太极拳的全部要素。
陈氏太极拳之旋转,只在腰胯以上,故其旋转主要应用于横向化解对手之力,不能用于周身整体吐纳能量。
从陈鑫先生此段拳论中看,陈鑫先生已经知道旋转之妙,并且提倡周身整体旋转,但是为什么现在的陈氏太极拳依然是双重导致的无法周身整体压缩旋转呢?
我也不知道,大约是陈鑫先生没有改变祖传的勇气吧!
陈鑫先生与其他四派太极拳的发明人同时代,在其他四派太极拳发明人都明确批评双重之病的情况下,陈鑫先生不能不为其所动,但是又不敢改变祖宗之法,所以导致陈氏太极拳依然双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