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抓科技创新,要着眼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起抓,既多出科技成果,又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抓产业创新,要守牢实体经济这个根基,坚持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开辟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新赛道并重”。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在关系,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重要遵循。
一、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对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强调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科学技术是技术发展、产业变革的基石。没有前沿科技创新的重大突破,就没有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巨大提升。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必须以科技创新驱动生产力迭代升级。从历史上看,第一次工业革命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为标志,实现了从手工劳动到机器生产的转变,开创了以机器代替手工劳动的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显著特点,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第三次工业革命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涉及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诸多领域的一场信息控制技术革命;如今,以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移动通信、物联网、区块链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突破应用,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期,正在深刻改变人类生产生活方式。
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支撑
产业创新要求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开辟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新赛道并重,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支撑和途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未来产业是全球创新版图和经济格局变迁中最活跃的力量。
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并不是要摒弃传统产业,而是要通过科技创新为传统产业赋能,让老树发新芽。传统产业大多是实体经济,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底座,在我国制造业中的占比超过80%,发展新质生产力绝不能忽视传统产业。要支持企业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提高传统产业全要素生产率。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关键力量,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我们要抓住机遇,前瞻布局,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航空航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构建一批新的增长引擎。
未来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未来方向,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突破口。发展未来产业,既要加强顶层设计,制定未来产业发展规划,又要鼓励地方先行先试,探索未来产业发展路径。要加强未来产业技术研发,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
三、以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
围绕以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作出战略部署,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作出一系列安排。要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推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优化组合和更新跃升,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以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生产力。
加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加强新领域新赛道制度供给,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完善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量子科技等战略性产业发展政策和治理体系,引导新兴产业健康有序发展。以国家标准提升引领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支持企业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要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新动能积厚成势、传统动能焕新升级。
要深刻把握、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以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为基本路径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