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阿白太依秋季转场归来,他将冬窝子安置在和136团老王家的小平房相距不到三十米的地方,从那时起他们做了将近十年的邻居。两家人虽然民族不同,但彼此相亲相爱、互相照料,走过了42年的风风雨雨,光阴如梭,如今两家人的后代都有很多口人,而阿白太依已成为了两个家庭中年龄最大的。
“阿白太依”和“老王”
阿白太依是小拐国营牧场颇有威望的老人,年事已高的他有些微微驼背,总爱背着手头戴一顶小礼帽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百姓故事会”活动一经宣传,阿白太依第一时间便来到牧场办公室报名:“我想参加这次的故事会,我要讲我和我邻居老王的故事,能让我讲讲吗?”说到这阿白太依的脸上露出孩童般幸福的笑容。“爷爷,这老王是谁啊?”工作队员都好奇这个与阿白太依看似毫不相干的名字——“老王”。“老王是我四十多年前的邻居,我们关系特别好,至今还有来往……”老人讲起了他和老王之间的故事。
相互扶持 他们共度风雨
老王家是一个大家庭,大哥王海娃、二哥王海林、小妹王爱丽,还有他们的爱人和孩子。四十多年前阿白太依家有5口人,王海娃家的父母都还健在。夏季阿白太依到山上去放羊,到了秋季搬回老王家附近的冬窝子里,老王家供给阿白太依一家充足的水电。冬夜寒冷,可两家人每晚都会围坐在一起,吃饭、聊天、跳舞,其乐融融地共度了近十个秋冬。
阿白太依说:“记得有一年,我因病卧床一周,发烧数日不醒人事,待我醒来后才想到这天寒地冻的家里的羊群该怎么办!正当我准备起身,我的爱人告诉我:'阿白太依,你就安心养病吧,羊啊老王家给看着呢!他们看我不仅要照顾孩子还要照顾你,主动过来帮咱们呢。'听了这话我的心才踏实下来,心中的感激、感动之情无以言表。”
花毡送亲人 情谊永流传
后来老王一家搬去了136团部,而阿白太依家也住进了抗震安居新房,虽然两家距离远了,但两家人并没有淡去了彼此的情谊。
在这几十年里两家共举办了5次婚礼,当老王家给儿子娶媳妇儿时,阿白太依年迈的母亲特别开心,给她的干儿子亲手做了两个花毡。阿白太依的母亲说:“把我们哈萨克族的传统花毡,送给干儿子和儿媳,愿他们的日子甜甜蜜蜜,两家人的情谊长长久久。”王海林夫妇很珍惜这对花毡,因此也把花毡传给了自己的女儿,他们说还要将这花毡世世代代的传下去,让两家人的情谊永留存。
你需要时我永远都在
2009年4月22日晚,阿白太依的大儿媳巴合提努尔孕期将满,准备过两天前往136团医院待产,可谁知她在夜里突然腹痛出血,这下可急坏了铁了汗(阿白太依大儿子)和阿白太依两口子,他们连夜开车赶到医院,医生诊断后告知一家人巴合提努尔需要剖腹产,要求家属在手术单上签字,可汉语不好的阿白太依始终不明白医生的意思,铁了汗也认不全手术单上的那些汉字,一家人急的直跳脚,正在这时王海林和媳妇王玉莲闻讯及时赶来,与医生沟通完毕在手术单上签了字,王海林抓住阿白太依的手说“阿白太依你放心!巴合提努尔只是需要手术(说着手在肚子上比划着)不会有生命危险的。”阿白太依十分信任王海林,有了他们一家人的帮助与陪伴,阿白太依这才安了心,不一会巴合提努尔顺利生下了一个可爱的女儿,取名叫帕茹扎。说到这阿白太依拿出一沓老照片,“你看,这是王海林,这是我,这个小孩就是帕茹扎”,阿白太依指着照片满眼笑意。
工作队听了阿白太依爷爷的故事后十分感动,并邀请老王家一家人来参加这次的“百姓故事会”。
为我们的友谊“应援”
8月30日中午,阿白太依的庭院里欢声笑语,看到工作队的到来,阿白太依激动地一一介绍道“这就是我的汉族朋友,王海娃,那个是王海林。”驻村半年从未见过阿白太依爷爷笑得如此开心。王海林笑着对我们说:“下午我们全家都要来参加阿白太依的‘百姓故事会’,为他加油。”,院子里王玉莲还在抱着米伊尔(阿白太依的孙子)玩耍,而王海林的媳妇孙建新正在给帕茹扎编头发,眼前的情景不正是“民族团结一家亲”的写照吗?
让爱 在民族团结中流淌
阿白太依的小儿媳巴格达古丽对我们说:“我是伊犁人,2014年嫁来牧场,是王大哥一家人借车把我从伊犁接来的,打从进这个家门起我就受到王大哥一家不少帮助,他们的恩情我永远都不会忘记。”
阿白太依和老王的情谊还在一代代地流传着,这个古尔邦节,他们“一大家子”又聚在一起欢声笑语,吃饭、聊天、跳舞……一切就仿佛还在那年拥挤的小冬窝子里。
作者:李程程,克拉玛依区农林水牧局驻小拐国营牧场工作队队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