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高冷的青春,走向逗趣的年华
文/小k飞耳
飞行模式的开启不是因为怕被打扰,很多时候都是因为.......
(一)鸡汤,可以带只鸡,回家煮
♨➊
上月在洛桑时,和朋友走遍了整座小镇,
那里没有机场,没有高分贝的飞机鸣声,却充斥着热情的呼声。
夜间走在路上,不像阿姆斯特丹的那般热闹,却有着“凌乱“的平稳,暂且不考虑这里的配套设施,当地人口不多,语言却很丰富。
我很好奇,便停足餐饮区,一家当地很有名的甜品店,人潮热勇,有着中国式左邻右舍的扶持,
80年代门不关户的信任,自觉性的排队规则,有幸与他们攀谈过才知道,
他们很忙:
忙着给朋友看铺子,
忙着给家人选购,
忙着给。。
有的时候一天时间都不会留给自己,像足了大妈式悠然生活,但这支队伍里不乏年轻者,
可是她们沉浸其中的快乐不言而喻,当地若出现小有名气的人物,有时候还真的会万人空巷。
♨➋
前几日,和几位大叔,打了几轮球赛。
大男孩们,有默契的集体放水,当然,结果还是大叔输了
结束后,朋友拍了很多大叔近景特写:
大叔门的脸上,写满了岁月的痕迹,眼角狰狞的用力,额头尽心的抬头纹,嘴角上扬中的享受。
这种生活状态,在他们身上展现的尤为自然
不同于我们的街拍,
不像平面摆出的指定姿势,
这一刻觉得他们臃肿的将军肚也是有线条的。
♨➌
离开校园,也有很多年了,打完球的第二天,离母校很近,想回去逛一圈。
熟悉的味道,不同的群落。
早晨六点就起来了,去校园走了一圈令人欣慰的是,这个点图书馆前已排满了上自习的长队,
一定是那些步入大四的学弟学妹。
不知为何,特别开心,这应该是每个学校都有的风景:
充满竞争,写满未来,以前有人问什么是鸡汤。
我笑了,回了句:
你带只鸡回家煮的呗
对方说 :你又逗我,我说的文字的
我依然笑了:
本来就是你亲手煮的!别那么多鸡汤,多体验生活!
(二)干扰模式 ,从南飞到北
♨➊
偶尔出来看看世界,顺带写写文章,更文不像以前那样频繁,
想起投个, 想不起就搁浅着记录,我一直认定七情六欲这东西是每个人必备之物,
所以偶尔也会怼怼黑客,这应该是年轻时的行为。
直到这些日子和一群陌生长辈出行后,心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认识了一位 , 我自认为她一说话就带喜感的阿姨(她因为留恋一处美食但却苦于无法与之交流),拉着我在瑞士的一处城市从五点一直奔走下午三点。
只为花上一天时间找无意中听到的大型美食,
我一开始是抗拒的 , 认为她太执着,但考虑到她的语言障碍,加上同行长辈们的邀请,
还是做了她的一天的专用翻译顺带 保镖。
♨➋
其实,相处一月下来 ,是幸福的(虽然这次不是和家人朋友出来)。
那日, 她等了一天,终于等到美食出炉,第一瞬间拿起手机开启了视频,
我第一感觉是她习惯性的要拍,下一幕暖化了:
视频另外一端女儿出现了,“宝贝,看妈妈在这发现好吃的,回去给你带回去。。。"
视频里讲了很多,这太平常的母爱,
但是你却不知道这位阿姨辗转了多少城市,辗转了多少语言障碍,
就像那些在异国一样,不论你什么时候都愿意给家人报喜不报忧,
这日后,我把这个小疯癫的阿姨列入了我的白名单,相处久了,都会有感情。
♨➌
后来的后来,我们聊欢了,阿姨每天给我讲她去过的一些其他城市的小故事,
每天分享着一行人的有趣照片,每天被阿姨夸成花一样的少年 会有点受宠若惊。
她的处事态度如同她行走江湖这么多年一样,老练但不油腻,
她虽然不懂英文,但是却有着先天的味蕾,
她虽然有数码产品障碍,但却在不断与女儿接触中学业有成,
旅途还没结束,已经多次受邀去她家中做客。
♨➍
也是前不久,我闲来无事,脑神经开始思考(母亲开玩笑说是玩欢了才会用你的脑神经),
躺在床上想着旅途和生活的意义,加上看到侣行的视频。
我承认 ,我去过很多城市 ,也写过很多游记,无外乎也是景、美食、文化,
更刺激点就是玩一些当地极限项目,
但都没有侶行的这种方式的自由行(虽然我做不到)来的精彩。
他们团队传递的不仅仅是旅行的价值,
很多的能走进自然,扩充自我,上升到一种文明的追求。
(听起来有点空,事实上很多东西行走了才会体会)
侶行夫妇在用实际行动给我们解释绕地球十圈的意义,解释科学与自然的起源,
这也让我明白了我常说的一句话:有些电影,有些音乐,有些书籍,当你第一次接触时会是一种感受,但是第二次第三次接触式,你会有不同的感受。
早晨,听陈鸿宇的创作的独立性,把我的另一根神经打通,我也在类比写文的独立性在哪?
随心 、随性吧,不在乎投不投稿了而是做个记录而已。
我写过很多乱七八糟的杂文 包括这篇,
基本都是半成品 ,也许都是片段的堆积,
就像音频里的,每个人的视角都是不同的,
用心记录的东西只有当时有感觉,时间久了,也许就不一样了。
(三)写文很怪 但也可爱
♨➊
写文这东西,说来也奇怪,
有人喜欢深夜码字,有人喜欢酒后感慨,有人喜欢静静写作,也有人喜欢路上开启飞行模式敲着……
而我应该算是最后一类的这群人吧。
最开始的喜欢,是因为单位经常开会用来打磨时光或者外出路途消磨,
后来就是因为码字便捷,对着手机,整理下平时记录的零碎片段,找点晕机状态睡觉,
然后一停下来的清醒状态的脑部冲击。
也许听起来有点自虐倾向,不过确实挤出很多碎片的写文时间。
也正是如此,我现在的很多文基本上就在千字的范畴徘徊,不是不想写了,是因为到达目的地了,基本也会结束了。
说来也尴尬,这点我控制的相当好,潜意识的知道快要结束了。
♨➋
之前也有人问我,你很喜欢写微型小说么?
我一脸懵逼,还好吧为什么这样问?那你为什么总写这么短的篇幅都不能稍长点?我又是一脸懵,翻看了下确实都不算长,因为没时间啊!
那次后我还特意回头看了看,确实,基本上除了以前学生时代写的残稿,现在每篇的字符基本上保持在千字范围,不同阶段,工作日时间不能像以前那样比较自由,很难把自己勾勒好的剧情写完,久了就易忘记了,包括现在手机上还存着断断续续没有写完的残本。
后来,又收到几个陌生朋友的私信,有好的,有不好的,当然虚心接受。
很多关注朋友也都发现了,从常更,到放养状态,到偶尔的更文,偶尔写了一篇想起来了就传播下,想不起来了就搁置那。
有人说我的文没有专题性,什么都写,随心所欲。确实,也有人黑说,看了我的文毁瞎了他的双眼,甚至黑的更狠上升到了人格高度,我笑了,也随意,毕竟发文就是让看的。
我承认,我写文时喜欢随性点,就像有一个阶段我喜欢看诗,我就会连续两周都用来写诗,甭管他诗体不诗体的;
有一个阶段我喜欢逗趣的,我就会写点逗趣的文(尤其看了有趣的文章感觉心态变了,就像前段我随笔写的那篇一样),娱乐小说等也都会写点。
我是极其不喜欢鸡汤文的,虽然我也写过,但是初衷都是能从不同的文字交流中找到性格相投的伙伴,能传递出社会的价值取向,这个扯的有些远了甚至有些官方。
因为我也不喜欢长时间写一种文,虽然一些领域是小白。
♨➌
看了徐静蕾说的一句话,也很有感触,一个电影拍的好与不好不重要,重要的是回过头来看时,跟一群什么样的朋友经历了一段什么样的时光。随性,感性,知性,这是我对她的认知,从文艺电影,职场杜拉拉,到如今的动作警匪,她的每一次挑战不重样,我个人很喜欢这种态度。
喜欢上干扰情怀(这里的干扰其实就是交流,我一直认为交流确实是最好最快的一种进步方式),这种想法要原自前些日子和两个笔友的小聚。
线下交流其实也挺风趣,从一些APP的新玩法上升到一些其他的知识科普,总是在和他人交流中了解到别人擅长领域的一些知识。
朋友做过调查,说,100个陌生人里一定有一到两个会成为你的知己,这里不分男女,如果你从100个人里也学不到东西,那么这就是自身的问题,这玩意没有参考评价的标准,有的会因为你的颜,有的会因为你的其他方面,我知道最有意思的一个是因为对方的牙齿成为了长久的朋友。
总之听起来很荒谬,但确很真实。
这种干扰模式也是进步的模式,博览群书的人,他也总有自己不擅长的一面,干扰的模式下,你可以发动出主动权,任性出击,你想进步,还在高冷,只会枉然。
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