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信息:《理解未来的7个原则—如何看到不可见,做到不可能》,江西人民出版社,2016年7月出版。
作者:丹尼尔·伯勒斯,科技发展领域咨询大师,他专注于科学和创新领域的长期发展趋势,为财富500强企业的CEO们提供建议,帮助他们发现创新机会、解决经营难题。微软、谷歌、IBM、凯萨医疗、东芝、通用汽车、宝洁、美国运通、西北大学凯洛格商学院、安永以及迪士尼都是他的忠实客户。成功创业并妥善经营着6家企业。(偶像啊~)
约翰·戴维·曼,写作多本关于商业、领导力以及成功法则的书,畅销书作者。
文/静待花开
第一次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的心情是忐忑的,对自己能否啃下这种学术书籍,缺少自信。而在完成阅读,合上书页的那一刹那,我的心潮澎湃,难以压抑。未来是什么?在未来我们会是什么状态?经历的变化过程又会是怎样的?亲爱的小伙伴们,你们想过否,见过否?
1 远见力
上午在刷朋友圈时,看到一篇文章《这世界就是一拨人在昼夜不停的高速运转,另一拨人起床发现世界变了》。文中用羡慕嫉妒没有恨的笔墨描述了一个Facebook员工的状态和进步曲线。那么,这些昼夜不停高速运转的人们,就是为我们创造未来的人们吗?其实,我相信大部分人对于未来的认识是模糊的,是没有具体想法的。即使身处于像Facebook这样的前沿企业,即使是“昼夜不停”的努力工作,对于我们会面临什么,未来会出现什么,也无从知晓。
因此,书中提出了一个新时代的技能:
远见力,一种感性认识,一种可以开发、细化、强化的技能。
其实,远见力存在于社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只是以往的社会改变是一点点发生的,人们很难重视到远见力的引领作用。而在技术变革日新月异的今天,谁拥有了远见力,也就意味着看到了未来,占到了先机。
2 远见力的7个触发点
<确定性>
作者首先提出了一个预测未来的方法:把可能猜错的部分删去,从而精确地预测未来。这句话让我不禁想起了“把大象放冰箱里分几步”的答案,看起来挺对,但做起来如何下手呢。莫急,我们先来看两个概念:硬趋势和软趋势。硬趋势是发展中一定会出现的,未来的定数;而软趋势是指有可能会发生的,未来的变数。硬趋势背后一定会有巨大的力量做支撑,保证其必定发生。比如说,智能化产品的蓬勃发展是硬趋势,而具体哪家企业能够率先抢占市场,成为龙头老大就是软趋势了。
掌握清晰可见的硬趋势,看到可以操控的软趋势,然后采取相应的行动,必定能够把握发展节奏,开启机会之门。
<洞察先机>
面对新时代挑战,我们需要的是由内而外的主动改变,而传统的“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快速急剧变化的年代要求。那么,如何去做呢?
(1)锻炼停(训练自我洞察能力)->看(今天解决明天的问题)->听(视线之外的线索)的习惯。
(2)一个“为了加快速度而放慢脚步”的方法:未来标杆学习法。
找到所在领域的领头羊,略过其当前的最佳实践,以硬趋势为踏板,从而找到未来的最佳实践。
可以看出,这个方法的精髓仍在在于:精准判别硬趋势。
(3)21世纪远见力的主要动力就是科技进步硬趋势,实现的8个路径分别为:去物质化、虚拟化、移动化、产品智能化、网络化、互动化、全球化和汇聚化。有心的小伙伴可以观察到,这8个路径每天都会在我们生活中上演,但其真正的威力尚未到来。
(4)3大数字化油门(运算处理能力、带宽和存储容量)的垂直上升发展,为科技变革提供了充足的动力。不管你愿不愿意,所有的产业、机构必然会收到科技发展的冲击,改变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只有洞察先机的人才能够立于不败之地。
<变革>
通过上面8大途径和3大油门的分析,可以看出我们正处于“技术驱动型变革时代”,并且在技术新突破的领域中,旧技术将与新技术兼容并包,共存共荣。因此需要找到原有技术的新增长点,不断寻求整合新老资源的途径,创新企业,脱胎换骨地变革。
<跳出面临的问题>
新时代的特性要求我们找出真正存在的问题,而不是正在面临的问题。如何区分出二者的区别呢?
(1)通过对问题的质疑和探索过程,像“剥洋葱”一样,扔掉表面的枝叶,直达最能发挥力量的支点,撬起地球!
(2)不妄下判断,克服人类急于下判断的本性,先退一步,看到背后隐藏的东西,挑战不可能的任务!
(3)由稀缺原则走向丰饶原则。换一种说法就是从基于物质的经济转变为基于非物质的经济。原来的“给你了我就没有”的方式在未来会逐渐被“大家共享水涨船高”所取代。从新的视角来看,原本面临的问题往往就自动消失了。
<反其道而行>
注意大家都在看的地方,然后看向相反的方向。
<重新定义和再创造>
正如在<变革>部分的结论,我们要在事物发生之前抓住机会,从而改写自己的历史。无论是企业发展还是个人进步都是同样的道理。
(1)跳过竞争,以丰饶原则重新定义。
(2)现有技术的创新使用方法,同样可以引发再创造的奇迹。
(3)对于个人来说,我们需要确立核心优势,围绕天分重塑自己,调整你的才华来支撑天分,从而找到让自己不断精益求精的事业。
<主导未来>
变革对未来的认识,积极面对,加强改变未来的能力,而不是被动的混日子。
3 远见力怎么用
作者在书中列举了大量的案例来说明7原则的使用方法和效果。让我们不仅看到了现今科学技术的发展状态,而且对于未来的技术走向,利益风口都有了更加清晰明了的认识。例如:在婴儿潮的硬趋势推动下,助听器产业改头换面成为新一代智能化耳机。又或者移动电话网络(MTN)在非洲等地从无到有,从弱小到壮大的案例,其“非利润驱动”的运营模式狠狠的为我们刷新了三观,看到了只有在丰饶的原则指引下,才能谋突破求发展。更难得的是,书中将案例的发展轨迹一步步地呈现出来,循序渐进的引出未来。而不像是在看科幻电影,突然,就来到了2116年,我们拥有了各种各样的“奇怪”工具,原有的生活方式已毫无踪迹可言。
书中有一句话对我触动很大:
很多人学习了远见力,然后把书收起来,又回到原有的生活轨道上,哪里有火哪里灭去了。
一般来说,“没有时间”往往是我们回避审视未来的最佳借口。而实际上,因为用熟悉的方式做事是容易的,是更加让人安心的选择,所以我们才会就轻避重地充当“消防员”。而如果在技术垂直发展的当下,我们还在沉溺于这种“舒适”的环境中,终有一天会被未来所抛弃,或者被动改变,或者就此退出历史舞台。别无三法。
2016年,随着李世石对AlphaGo俯首称臣,人工智能(AI)再一次成为全社会的关注焦点。也许有人会说,人工智能离我还远着呢,对我没有什么影响。你,确定吗?
现今智能手机已经非常普遍,其操作系统之一:安卓“Android”本身就是机器人的意思。细心的小伙伴能发现,身边具有智能化的机器越来越多,甚至功能会强大到出乎我们的意料。人工智能快速发展,最终替代部分现有工作岗位已经成为了一种硬趋势。那么,哪些岗位会被替代呢?牛津大学2016年1月发布的报告称,中国有77%的岗位存在被AI替代的可能,位列全球第二。其中诸如“端盘子”、“操作工”等偏低端的岗位比例反而很小,而知识工人的占比越来越大。你还能说人工智能与自己没有关系么?那么,可否每周停下来一个小时,以洞察先机的角度审视下自己所在行业、所做的岗位,跳出惯有思维模式,顺应趋势重塑自我,主动地去规划下自己的未来呢?
未来已来,你,在哪里?
-END-
静待花开
最会写作的理工女,最会坚持的宝妈。立志于把书读薄,将满满的干货分享给大家!
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下方红心,您的鼓励是我最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