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完课程,和一个预产期接近的姑娘一起等车。她知道肚子里是个男孩儿,我心里多少有些羡慕,回到家仔细反思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存在。
这些天我一直在回味中医摸脉的诊断,“右手脉这么滑,应该是个姑娘。”我心里一直认定会是个男孩儿,但是又不敢写下来,如果将来被女儿看到,对她是不是个伤害。毕竟当年因为看到爸爸日记上记录我的出生时,有些失落,而爸爸并不承认,这件事情对我的女儿身份还是有影响的。
先生曾经也跟我说过,哥哥家是两个女儿,就看我俩了。似乎我背负了来自两个家庭的期待,觉得欠他们一个儿子。
妈妈说她就想要女孩儿,但是又经常说:“你婶婶颐指气使都是因为她生了个男孩儿。”“要是你们有个哥哥或者弟弟,你们怎么会有现在这么幸福。“受有男孩儿的欺负,受没有男孩儿的优待。”这些体验我深深的记住了,而妈妈说喜欢女孩儿的信息我却不愿意相信。
我问先生,你希望是个儿子还是女儿?老公说已经没有执念了,曾经期待是个男孩儿,后来希望是个女孩儿,因为不知道该怎么养育男孩儿。现在看到别人养男孩儿双胞胎积累了信心,也就不担心了。男孩儿女孩儿都很好。老公做决定,通常都是根据自己是不是负的起这个责任。
在想要满足别人期待的背后,其实我还有恐惧,害怕如果是个女孩儿,我们会不被喜欢。家庭、社会、文化的影响都在影响我对自己性别的认同。
我跟先生说:“不管男孩儿女孩儿,你都要爱我们。”他坚定的回答,让我很心安。
重建记忆系统
作为女孩儿,爸妈对我们的爱并没有半点儿减少。甚至作为家里的第二个女儿,姐姐有啥基本我都会有,过年都会买新衣服,有好吃的都会分享,甚至我的还比姐姐的多一些。姐姐得到爷爷奶奶的关注多一些,我也并不少。
男孩儿、女孩儿的战争,可能是妈妈的婆媳关系、妯娌关系之间的战争。其实与我无关的。即便是婶婶,对我们也是很好的,小学时下雨经常去接我们,还不忘带上爷爷的不怎么好看,但是很保暖的厚衣服。
至于文化的影响,社会强调了太多的重男轻女的观念,即便是人们在说“阴盛阳衰”、“妇女能顶半边天”、“姑娘是妈妈的小棉袄”这样的话时,也带有一种自我安慰或要去证明什么的感觉。气氛有时很高调,好像要去扭转什么局面。
阴阳平衡,并不断调整才是持续发展的规律。比起积极、勇敢、奋进,我现在更喜欢安宁、稳定和调整、平静。
不管是男孩儿女孩儿,它都是我时刻惦念、期待它、盼望它、祝福它的那个宝宝。奶奶已经去世了,婶婶也不在妈妈身边晃悠了,我也放自己一马,不想再参与妈妈的战争了。
至于文化,世界就是一个大餐盘,摆满了各种食物。每个人都在做着自己的选择,选择相信什么是我们的权利。能创造什么是我们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