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孩子父母,必须要思考的一个问题是,如果孩子做了错事,该不该动用自己的权利惩罚他(她)?
从小到大的过程,我们自己也都经历过来自父母或师长的惩罚,我们很清楚,惩罚孩子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也有会潜伏水下的副作用。
惩罚的正向作用包括了行为矫正、口头或书面认错检讨,也有敲响警钟,产生浪子回头金不换的作用。比如写了错别字,老师可能要求重写10遍、100遍,老师会理所当然的认为写100遍总能记住吧!
同时,惩罚局限性也很大。
首先,惩罚容易产生对抗,导致家长或老师丧失影响力,尤其是在孩子叛逆期的时候,面对一个错误的结果,家长或老师直接做出惩罚,很可能造成一个孩子拒绝再受到家长老师正面的影响。而我认为:教育不能承受的两大恶果就是厌学和家长或老师丧失影响力。而这两点都可能由于某些惩罚导致。
其次,惩罚容易产生交换思维,惩罚的目标多是行为矫正或认识提高,但当惩罚的代价有了固定的标准后,这个代价就变成犯某些错误的价格。为了实现某些目的,而这个惩罚的代价又可以接受,那就付出这个代价,而并不会纠正行为或提高认识。
再次,惩罚着眼于对结果的反馈,并不是对动机和过程的调整。前些年,我曾经问过一些大学生,为什么花那么多时间打游戏,回答多是学业无聊而游戏有趣。也就是说,家长或学校更多要解决如何让孩子在学校学习更有趣、更有目标,而不是仅责怪或惩罚学生;近几年问了同样的问题,答案已变成游戏是同龄人社交的一部分,如果不想被身边的同学瞧不起或排除出圈子,那就要通过打游戏打成一片。这两个原因家长或老师能理解吗?如果不能理解或者接受,那怎能保证惩罚能起到相应的作用呢?
可见,在孩子教育过程中,惩罚与否成为一个两难困境,那该咋么办呢?笔者认为,首先要从科学上理解孩子的心理和逻辑与成人不同,不要将成人社会或小时经历的惯性思维带入到孩子教育中;其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挖掘出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纪要看到孩子的局限性或一时失误,也要反思作为强势群体的家长或老师的认知是否到位、行为是否得体;最好,还要看孩子或学生所处环境对他或她的影响,互联网时代,家长或老师在信息方面的优势已经败给了搜索引擎,“言传”的作用越来越小,更多要看周围的人和环境。
惩罚不是教育的必要手段。想达到教育的目的,要综合分析、直达本质、平等对话、移情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