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周易》的时候,突然想到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没有孔子,“易学”还能不能传承下来?相信历史上很多人都有过这种想法,但鉴于孔子的地位,不便多加评论罢了。
孔子是公认的儒家创始人,但儒家从一开始就备受争议,如墨子有《非儒》篇,道家、法家、兵家等等都不满孔孟儒学,至于后世儒家就更不用说了。但这篇文字并不想讨论儒家在历史上的功过是非,只谈孔子的另一个身份:易学传承人。
从整个中华文明的角度而言,孔子作为易学传承人的这个身份,可能比儒家创始人还要重要。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易学”对于中华文明太重要了。“易学”典籍名为《易经》,号称“群经之首”,儒、道、墨、法、兵、名、阴阳等百家的学问都出自《易经》,所以“易学”是中国特有的一门高深学问。
易学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河图、洛书和伏羲创八卦的时代,而且一直都有高人传承不绝,所谓“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可是如今《连山》、《归藏》都失传了,只有《周易》流传了下来。
史载“文王拘而演《周易》”,周文王(包括其子周公)的主要贡献是创后天八卦图,把三爻、八卦推演为六爻、六十四卦,并分别附上卦辞、爻辞,这样就使《易经》从“无字天书”转变成了“有字天书”。有了文字,研究者自然就多了。所以古往今来,研究《周易》的书可谓汗牛充栋,多不胜数。今天我们讲的易学,一般指“周易”。至于“连山”、“归藏”能否重出江湖,谁都不知道。
然而,即便周文王、周公父子推演了六十四卦,也写了卦辞、爻辞,但今天要让一个人去看这些卦辞、爻辞,还是会云里雾里、不知所云。一来卦辞太过隐晦,可能跟文王囚禁羑里的处境有关,二来年代过于久远,汉语已有很大变迁,理解卦辞、爻辞非常困难。而《周易》之所以到今天还能看得懂,主要归功于文王死后五六百年诞生的孔子。
我们都知道有一个成语叫“韦编三绝”,反映的是孔子读《周易》十分勤奋,把穿竹简的牛皮绳都磨断了三次。那么孔子及其弟子们,到底为传承《周易》做了哪些贡献呢?
以下是两个要点:
第一是撰写了《易传》,即解释《周易》的著作,包括解释卦辞的《彖》上下、解释爻辞的《象》上下、发挥乾坤两卦的《文言》,以及论说《周易》主旨的《系辞》上下、《说卦》、《序卦》、《杂卦》,共十篇。这些文章为后人学习《周易》提供了向导,等于给《周易》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故又称“十翼”。古今有关《周易》的书籍,一般都是经传并列,《易传》已成为《周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第二是将易学纳入了儒学的范围,使《周易》成为“五经”之一的儒家必读书。这一点可能很多人认为不好,特别是对儒家有看法的人。但是若没有这个条件,恐怕《周易》也很难流传下来。毕竟研究的人多,水涨船高,才有可能涌现真正的大师,做进一步的传承工作。反之,一门学问再好,总共没几个人搞,恐怕也就离失传不远了。
对比已经湮没在历史尘埃中的古埃及文明,其之所以还能为世人所知,离不开商博良等学者对古埃及文字的探秘。而中华文明延续至今,生生不息,谁都不敢说“易学”到底发挥了多大作用?而孔子对于“易学”的传承,也实在是个不可替代的人物,“易更三圣”之说绝对是靠谱的。
对此您怎么看,欢迎评论、转发!更多精彩国学内容,欢迎关注“一起读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