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袁燕利
追随着厚夫的《路遥传》,好像重新走了一遍路遥的人生路,那种敬重、惋惜、压抑,越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是表现的更为强烈,直到那颗伟大的心脏停止跳动……
因《平凡的世界》,“结识”路遥。
初中,在学校门口的书摊上买了一本泛黄的书籍——《平凡的世界》,初读就被里边的故事情节所吸引,也因里边多处运用陕西方言,倍感亲切,深陷其中,那时对于人生并无太多思索,仅仅是看课外书而已,后来还在同学家里看了路遥的《人生》。
高中,《平凡的世界》被拍成电视剧,政治老师每次上课时,都会讲自己看到了哪集,还有里边的故事情节,对于不能看电视的我们来说,只能在老师的讲解中,去感受这部伟大的作品所传递的能量。
转眼间,大学即将毕业,写论文、改论文、答辩、毕业典礼等等一系列毕业季的事情,让六月更为忙碌、烦闷!可不知是怎样的一种动力驱使,让我开始看电视剧《平凡的世界》,跟着少平、少安、晓霞、田福军等等一系列人物,共同走过一段历程。或许是长大了,再看《平凡的世界》,与多年前已截然不同。我们都是跟少安一样的普通人,也曾有梦,但因种种原因,不得不回归现实,我们也都跟少平一样,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改变生活现状,让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父辈不再如此辛苦。当看到晓霞牺牲的场景时,那刻觉得记者如此伟大,那刻对这个职业也不再排斥(以前在上专业课时,总被老师逼着写稿、审稿,拍新闻,剪新闻,当时同学之间相互吐槽,将来打死都不当记者),后来,我成为了一名实习记者……
之所以看的热泪盈眶,可能是因为那些熟悉的农村场景,还有那些平凡人的生活故事,感染了我们。
前段时间,《故事里的中国》播放了关于路遥的节目,看完这期节目,我才觉得对他的了解太少太少,只知道《平凡的世界》和《人生》,只知道他是陕西人,只知道他很早就去世了,其他一概不知。
怀着一种敬畏,搜寻了很多关于路遥的作品,试图深入了解他,又因在节目中,对厚夫印象较为深刻,就开始看他所写的《路遥传》,原来路遥是这样的人。
他是地地道道的陕北人,任何时候,他不管漂泊到何处,他的心永远贴着黄土地,构思作品,人生不如意,他都会回到那片净土,吸取养分!
他是一名伟大的作家,他创作出倍受欢迎的作品,可他也是一位普通人,年轻时也曾犯过错误,他需要钱去生活,去照顾家人,去买烟抽去喝咖啡,他更需要为自己的作品不停的去写信推荐、操劳,他也曾因作品屡次被拒绝发表而失落……
这才是真实的路遥。
纵使病痛对他百般折磨,他依旧有很强的求生欲望,他甚至对以后的工作有了清晰的规划,可是,在那个飘雪的早晨,他永远的离开了,静静的躺在那里……
当读到这里的时候,我瞬间明白,在病痛面前,人非常渺小,即使之前多么要强,但是真到那刻,任何药物都无济于事,只能在痛哭中承受着这一切。在死亡面前,无论你生前多么风光,当心跳停止后,你就只能躺在那里,什么都不知道,什么也都干不了了,那才是真正的死亡。所以,珍惜生命,有限的时间,做无限之事。
跟着《路遥传》,走完了路遥的人生,深切感受到陕西本土作家对于黄土地的那份深厚感情,也更加了解、敬重、怀念路遥。
路遥走了,但他的精神还在,他的作品依旧发挥着巨大光芒,给无数人予以精神支撑,照亮无数人前进的道路。
对于我这个理想主义者且刚刚步入社会的人来说:面对现实生活,虽生而平凡,但要坚守初心,追求所爱,做不平凡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