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制造业里,很多老板和管理者经常抱怨:生产总是乱、计划老是变
- 质量老出问题
- 现场一问三不知
其实,说到底,很多问题不是人不行,而是“表格”没用好,你会发现,那些生产管理做得好的企业,现场虽然看起来复杂,但每个环节都有据可查,每个动作都有表格支撑。
今天我就跟大家聊聊生产管理里最常用的八张表:
- 生产排产表
- 工序作业卡
- 生产日报表
- 工时定额/工时记录表
- 物料需求表(MRP表)
- 设备点检/保养表
- 质量检验表
- 异常处理表
你看看自己公司是不是都在用?用得对不对?
注:本文示例所用方案模板:简道云生产管理系统,给大家示例的是一些通用的功能和模块,都是支持自定义修改的,你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修改里面的功能。
一、生产排产表 ——“今天干啥”
排产表就像是车间的导航。
没有生产排产表,工人不知道今天该干什么,设备闲着,客户催货,现场一片混乱,经常会出现——
- 排产凭经验,计划赶不上变化。
- 今天的单子插到明天,明天的急单压到后天,最后全乱套。
排产表正确用法:
- 明确优先级:哪些是急单,哪些是大单,哪些是常规订单,先后要清楚。
- 考虑产能约束:不是排了就能做,要结合人力、设备工时算清楚。
- 动态调整:计划不能一成不变,要能根据缺料、设备故障临时调整,但要有记录,不能“口头排产”。
一句话:排产表要解决“谁、在什么时候、在哪台设备上、干哪一单”的问题。
二、工序作业卡 —— “怎么干”
排产表告诉你干什么,工序作业卡则告诉你“怎么干”。
它通常会随着工单流转,记录每道工序的操作要求和完成情况,主要解决以下问题:
- 没有工序卡,工人全凭经验,老员工还行,新人一上手就出错。
- 工艺变更没人通知,工人还按老办法做,结果返工、报废。
工序卡正确用法:
- 工艺清晰:写清楚工序步骤、设备要求、关键尺寸。
- 追踪流转:卡片跟着产品走,哪道工序完成了,谁做的,什么时间,都要打勾或签字。
- 版本管理:工艺变更后,工序卡要同步更新,避免混乱。
一句话:工序作业卡解决的是“怎么做、谁做、做到哪一步”的问题。
三、生产日报表 —— “昨天干了多少”
日报表就是每天车间的生产总结。它能让管理层清楚:昨天产量多少,完工率多少,有没有异常情况。
常见问题:
- 日报做成了形式主义,数字凑一凑,没人真看。
- 只报产量,不报异常,管理层以为一切顺利,其实现场问题一大堆。
正确用法:
- 产量+进度:不光要写做了多少,还要对比计划,看差多少。
- 质量+异常:不合格数量、设备故障、缺料情况都要报。
- 责任+改进:发现问题要有责任人,不能只有数字没行动。
一句话:生产日报表是“昨天干得怎么样”的镜子,不是给老板看的花架子。
四、生产计时 / 计件记录表 —— 管生产效率
很多老板觉得工人效率低,但你没有工时定额和记录表,就完全没有对比的标准。
- 没有工时数据,全凭感觉说效率低。
- 工时定额十年不更新,工艺早就变了,数据完全失真。
正确用法:
- 先定额:每道工序正常情况下要多少时间,这是工时定额。
- 再记录:每天实际用了多少时间,记录下来。
- 对比分析:看差异在哪里,是工人偷懒,还是设备问题,还是工艺设计有问题。
一句话:工时表是提升效率、算成本的“量尺”,没有它,一切管理都空谈。
五、物料需求表(MRP) —— “要多少料”
生产再好,缺料就全白搭。
物料需求表(或者说MRP表)就是告诉你:为了完成某个生产计划,需要什么料、要多少、什么时候到。
常见问题:
- 计划和采购不同步,车间要料,仓库没货,采购急得满世界找。
- 物料需求算不准,要么多买压库存,要么少买缺料停工。
正确用法:
- 基于BOM:物料需求不是拍脑袋,而是根据产品BOM结构来算。
- 结合库存:算需求的时候要减去现有库存和在途采购。
- 时间匹配:什么时候需要料,什么时候到货,时间要对齐。
一句话:MRP表是“生产要的东西都算全了吗”的保障。
六、设备点检/保养表 —— 设备体检单
生产靠设备,设备要是老坏,计划再好也是白搭,设备点检/保养表就是定期给设备做体检,传统模式下经常会出现:
- 设备坏了才修,典型的“救火模式”。
- 点检表流于形式,工人随便打勾,真坏了才知道。
正确用法:
- 定期点检:每天/每周/每月分级点检,项目要具体。
- 保养记录:什么时候换的油,什么时候换的零件,要记录。
- 数据分析:通过历史记录,判断设备的易损点,提前预防。
一句话:点检保养表是避免设备罢工的良方。
七、质量检验表 —— 生产质量把关
质量检验表是控制产品质量的基本工具。没有检验表,就等于没门槛,什么货都可能流出去,比如
- 检验只看外观,不测关键尺寸,结果客户投诉。
- 检验表不规范,什么都写“合格”,没实际作用。
正确用法:
- 检验项目清楚:哪些关键指标必须测,不能漏。
- 记录数据:不仅写“合格/不合格”,要有具体数据,方便追溯。
- 批次追踪:合格证、批次号、责任人要清楚,出问题能追到。
一句话:质量检验表是“出厂的最后一道防线”。
八、异常处理表 —— 问题管理的闭环工具
现场再规范,也避免不了异常。关键是异常发生后,能不能快速响应、闭环解决。
- 异常靠口头传,没记录,问题老是重复发生。
- 有记录,但没人跟踪整改,成了“一次性文件”。
正确用法:
- 发现及时:谁发现异常,第一时间填表。
- 责任明确:谁处理、谁跟进、谁确认,责任要清楚。
- 闭环管理:有没有真正解决,防止重复发生。
一句话:异常处理表是把“问题”变成“改进”的工具,而不是用来追责的皮鞭。
总结
生产管理,说到底就是把复杂的事情“可视化、标准化、可追踪”。这八张表,就是现场最基本的工具。
- 排产表解决 干什么、什么时候干
- 工序作业卡解决 怎么干、谁干
- 生产日报表解决 昨天干得怎么样
- 工时定额/工时记录表解决 效率高不高
- 物料需求表解决 料备齐没
- 设备点检/保养表解决 设备稳不稳
- 质量检验表解决 产品好不好
- 异常处理表解决 问题能不能闭环
很多企业觉得管理复杂,其实就看你这些基本表格用没用起来,用得是否到位。
想提升生产管理,别急着上大系统,先把这八张表用好,再谈数字化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