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的手段去解决语文问题,就是用听说读写的手段去完成字词句篇的学习,并在这种语言训练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训练他们学习语文的方法和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1.从语文的手段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语文文字上。
2.从语文的手段看课堂提问设计
争取不问,设法替代: 要多想一想,原来准备提问的地方,用发言、争辩替代,用课堂各类练习替代,用欣赏玩味替代,用联想或想象替代,更可以用学生的质疑释意替代等等。讲《鸟的天堂》描写榕树大茂盛的一段时,不去问“榕树有什么特点?哪里表现了这个特点?”先让学生认真读再让学生的说一说自己有什么感受或感觉?然后请他们读出这种感受。《一夜的工作》不用“课文中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用什么和什么相比?”而是用“在…却…”“是~却~”的结构,说出了课文中具有对比性质的内容。这种替代不仅完成了原来的问题任务做了语言训练,而且集中了课文中的对比因素,使学生对文章人物的认识更深入。
尽量少问,精心设计:一是扩大问题得覆盖面,减少问题的数量。二是努力转变提问的内容、方式和角度,提出的问题要有思考价值,要让学生感兴趣。讲《再见了,亲人》设计问题:朝鲜送行的只有大娘、小金花、大嫂三个人?这像是送亲人吗?学生讨论得出结论:选择有代表性的人物重点写,再用概括的手法写全体,学生学习了写景物,写活动,写场景等写作方法。争取每节课都只提一个主干问题。
启发学生,大胆质疑:学生观察事物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方式与老师不同,而且可以纠正老师备课思考的偏颇。学生独立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标志,这是一个完整的逻辑过程。
3.从语文的手段看多媒体使用
语文教学应该慎用多媒体,如用也要尽量使其符合语文的手段。语言是能够树立形象的。不要硬生生的投影出一个图像来代替学生的思考与想象。动画教学把原来需要用思维解决的问题,变成了用感官感知,这样降低了教材的思维价值,还是少用为好。
课堂上应该是读书而不是读大屏幕。读课文,勾画重点语句的联系不可以用课件完成。
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语文学科学习的直接对象是语言的形式,是语言本身,而其他学科学习的对象是语言所表达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