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

大家下午好,昨天和大家分享了樊登老师的巜做轻松不焦虑的父母》里的主要的内容!

感谢李老师,还专门整理到了公众号里!不知道大家是否看视频呢?

他的这期节目主要的内容思想来自他讲过的《复杂》和巜混乱》两本书中的内容,有时间,大家可以找来读一读,虽然这两本是属于管理类的书籍!

当然他讲的也融合了很多的育儿理念!虽然他最历害的还是做企业,带团队,但他也是孩子的父亲,怕养不好孩子,所以也学习了很多育儿方面的书,他讲过的育儿方面的书都有30多本,真实生活中,他实际上也确实是一位很棒的父亲,他和他儿子嘟嘟的亲子关系也是确实特别不错的!

他一直认为管孩子和管员工是一样的,员工和孩子都是生命体(生物体)!是多变的,不稳定而复杂的!

但所有复杂的生物体都只需要简单的方法,比如企业由人组成(复杂的生物体),简单方法就是:使命,愿景、价值观,愿景就是梦想,使命就是职业,价值观就是道德,越是大的公司越注重这几条,稻盛和夫的阿米巴经营把企业分成很多的小集体,包括他用10个月将破产的日航带回营利1500亿日元的利润也是靠的使命,愿景、价值观,

阿里强调重视这几点,万科,超级猩猩,所有的好的大企业,都是主抓这三点!

而管孩子的三个法宝昨天也说了:第一个是无条件的爱,第二个是鼓励孩子的价值感、保护孩子的自尊体系、第三个是终身成长的心态。

而所有简单的机械体都需要复杂的工序,比如制造飞机和汽车,需要特别复杂的每一部,少一个零件都不行!

他说:我们现在大部分人,包括我,对孩子的方法就是拼装汽车,语文不好补语文,跳绳不好补跳绳,为什么不好?还有孩子语文只考四十分的?肯定不是孩子的智商问题,他没有学习的兴趣,对未来没有任何的憧憬,为什么没兴趣,他内心没得到爱,父母忙着挣钱,没有陪伴,他不觉得生活是好玩的,生命是有意义的!

樊登讲的是理论,道理都懂,可怎么做呢?

那接下来,我们一起学习李跃儿老师的"术":李跃儿曾是油画家,入围过“中国油画百家”,后由美术教育转入幼儿教育,是央视少儿频道的签约作家,还在《父母》杂志担任教育答疑专家,一手创办了李跃儿芭学园。

画家当得好好的,为什么突然改行从事幼儿教育?缘自于李跃儿自己的教子经历,和他爱人采访时遇到的一个案件!

在李跃儿还没有成为儿童教育专家之前,她对儿子的教育很上心,但和瞎子摸象没有区别

当儿子不按时完成作业、对学习没兴趣的时候,她急得团团转,想出了各种歪招,把儿子关在门外,威胁说不好好学就要丢掉他,这种粗暴的对待,没能使儿子爱上学习!

硬的不行,就用软的,李跃儿和她先生一合计,把儿子交给一开饭店的朋友,让他去那里打打短工,感受一下谋生的艰难。哪知,夫妻俩来接儿子回家时,儿子倒不乐意回去了,觉得做工比学习有趣!

因为他丈夫是做媒体采访工作的,有一次他爱人去在采访:银川420事件时,

在1999年4月20日凌晨,银川化肥厂附近有个出租车司机被人杀了,当四位民警赶到出事地点时,预先埋设好的炸弹突然爆炸,三位民警当场身亡,有一位没死,却被歹徒连捅22刀……

破案之后人们才知道,这几个罪犯本想抢劫运钞车,因为没有武器,便设下了这个圈套夺枪。

凶案背后的故事

买多了也不行,用不着啊。在采访案犯的时候,发现这六个人的犯罪团伙中,除了一人找不出家庭原因以外,剩下的罪犯都曾在童年遭遇家庭暴力。

主犯一家四口都被牵扯到案件中,其中大哥和二哥是主谋被判了死刑,小弟和父亲因为包庇罪也被判了刑。

人们常说“棍棒之下出孝子”,在这几位罪犯那里,却成了“逆子”。

主犯杨杰小时候是很优秀的,也有天赋,爱唱歌、爱写诗、会拉小提琴,还是个二级鼓手,在他第一次进监狱时还得过全国劳改系统罪犯小提琴比赛一等奖,人品也不赖,爱帮助人、有同情心,挺招人喜欢的。

但是父亲错误的教育方式摧毁了这一切,父亲甚至到最后都不醒悟,说:人们都说是我把三个儿子教育成这样,冤枉死我了,我在儿子身上花的心血只有我自己知道!

实际上,他对儿子的教育方式根本就有问题,有一次他一边洗澡一边跟杨杰说话,杨杰顶撞了一下,他就把半盆洗脚水连同脚盆一起扣在了儿子的头上,他还觉得游泳太危险,禁止杨杰又不听,于是他就偷偷跟着儿子,趁其不备扑到跟前,把儿子的头往水里使劲摁。

又有一年过年包饺子,另一个儿子杨辉擀饺子皮,突发奇想把两张饺子皮摞起来擀或许会更结实,结果也被父亲痛打一顿。

到了上学的年纪,挨打更成了家常便饭,字写得不好要打、分考得不高要打,打来打去,越打越笨,父亲酒后回家,还会骂人打母亲,还想打儿子,母亲舍不得,挺身而出,结果被打,三个儿子吓得瑟瑟发抖。一位粗爆强势的父亲加一位软弱溺爱的母亲合手断送了孩子的幸福!

大卫.梭罗说:爱是一种永远无法消除的饥渴。

医生和精神病学家早就认识到缺爱将对身心疾病形成重大影响,美国监狱提供的一份详细的分析报告中指出:85%的刑事犯,是因其对于爱的基本需要和个人尊严的感情没能得到满足而导致犯罪的。

爱是人的一种本能,它是盲目的,但是,爱的缺失会产生惊人的摧毁力,招来诸多烦恼,甚至引发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引起和希特勒有着紧密关系,

  希特勒也有着类似的情况,在他6岁的时候,天堂般的童年生活突然中断了,他的父亲退休回家,对他和母亲非打即骂,父亲让他上学,希特勒发现自己的生活突然被局限在一个狭窄的活动圈子里,要求他负责任、守纪律。他第一次受到有系统的、坚定的强迫,要求他和别人一致,这让他难以适应,因为在他感觉中,“自由”就是不负责任、没有约束,意味着控制别人。

他虽然常常受到父亲粗暴的对待,但在母亲那里却是个宝贝。她赞美、纵容儿子,从不惩罚,她认为儿子做什么都不会错。她将所有的关怀、兴趣与喜好全都集中在儿子身上,因而养成了希特勒自恋和消极被动的性格。

在他心中,什么努力都不用做,就可以成为了不起的孩子,什么事都不做,因为母亲事事都替他做了。

由于父亲很少在家,就更加强了这样的趋势,男性权威所能提供的良好平衡,他一概缺乏。

希特勒喜欢游手好闲,逃避艰辛,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已经有了一个确定的发现,这种行为是受母亲溺爱的孩子常有的现象。

受母亲溺爱的孩子无意识里总是期望母亲把什么事都替他们做好,就像他们在婴儿时期一样。他们觉得自己不必做什么积极的努力,不用保持整洁,可以把东西随处乱丢,自有母亲帮他们收拾。

他们生活在一种“乐园”里,在那里,他们什么事都不必做,什么事都有别人替他安排。

而他父亲的凶暴的性格又从另一个极端影响着他,使他严重畸变。

面对破坏性的抑制,希特勒有两种办法:一是合理化借口;二是反向行为。心理学临床治疗上有一个已经确立的事实:一个人为了压抑他的某些欲求,会发展出与这些欲求正好相反的特征,这就是反向行为。

希特勒的性格中另有三个互相密切相关的特征,就是他的自恋、退缩态度和情感的缺乏。希特勒可以说是一个没有任何爱、温暖和同情的人!

另外,鉴赏力跟性格是分不开的。一个残忍、原始、无情如希特勒的人,鉴赏力定是浅薄的,因为除了对于他有用东西之外,对别的他全然视而不见,他在心智上是一个瞎子。

李跃儿老师说:她为什么在教育中特别注重提升孩子的鉴赏能力,原因就在这里。

一个具有了真正鉴赏能力的人,也就具有了判断是非的条件,才能分出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这就是道德认知。只有具有了道德的认知,才能实施道德的行为。所以,对于有鉴赏力的人来说,干坏事反而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希特勒内在没有任何中心,没有任何真正的原则、价值或信念,杨杰等人也是这样。

从本质上看,“4.20”案中的这些人就是一个个小希特勒,只不过希特勒杀的人多,他们杀的人少而已。

这个案子把她和先生吓着了,也醒悟了,让她很受震动,影响可以说非常巨大,使她对于自己孩子的态度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不光对儿子,对学生也是,更坚定了她全身心投入研究教育的想法。

多年以后,李跃儿自己的儿子长大了,但她心里对儿童教育的热情和执着,并没有被消磨,在成为教育专家后,她回想自己对儿子的教育,反思,如果当时自己没打着“都是为了孩子好”的旗号横冲直撞,而是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引导儿子,孩子现在会不会比现在更好?

自己已经错过了最佳时机,但这世上还有千千万的家长走着自己的老路,难道就要视而不见吗?

有遗憾、有失望,但更多的是盖过一切的热忱,在这股热忱的驱动下,她投身儿童教育,阅遍中西专著,听遍专家授课,结合曾为美术老师的经历,身体力行不断摸索进步,找到了一套有效的方法!

她有另一本书说:孩子是脚,教育是鞋:造鞋人想要造出一双合脚的鞋,就得充分了解脚的大小、形状、需要和感受,同理,教育者只有在研究了孩子的心理路程、精神世界以及成长机制的前提下,才能设计出适合孩子的教育方法。

很多家长都面临着同一个问题,孩子与孩子之间,每一个都是独立的个体,正如这世上不会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这世上也不会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孩子,一个普世的教育理念,如何精准地落实到每个孩子的身上?

硬塞显然是不行的,书店里摆放了太多“清华男孩”、“北大女孩”,许多家长前仆后继地跃入育儿经的陷阱,对着操作指导就是一番生搬硬套,仿佛孩子是汽车,零部件装对了、拧紧了,润滑油上好了,再把外壳修整一遍,孩子就能像组装好的汽车般可以上路了!

如果儿童教育事业如此简单,那么,这个世上也不会有那么多茫然不知所措的家长为教育所苦了。李跃儿很清楚,家长与其天天逼逼叨叨学习的重要性,远不如孩子自己意识到学习的必要、知识的有趣,而创造力、想象力这些宝贵的能力,自然会在孩子的自主探索过程中被开发。

心理学教授皮亚杰说,儿童是环境的产物。其实所有的生物都是环境的产物,如果教育者不考虑被教育者的心理环境,那么那种教育就不算是适合的!

让孩子回归个性化教育,与孩子的天性不期而遇,让孩子童年成为轻松学习的优等学生,而长大了呢,成为一个能缔造幸福生活的成人,在人群中成为有利于社会的公民,一切全在于如何建构孩子的良好性格和人生信念!让家长的时间、金钱变成支持孩子幸福的价值!

她的分享主要是:与家长和老师探讨教育的核心价值。

很多家长和老师都很担心,自己不能够很好的帮助孩子,在自己努力之后,孩子也付出了艰辛的童年,却不能达到目的,或达到目标之后,发现童年为了成功千辛万苦,功成名就之后更加辛苦,于是失去了活下去的信心,而有很多人在经历了艰苦奋斗的童年后,好不容易考上大学,从此放弃了再学习再成长的动力,教育者期待自己的用心不要起到反作用,期待自己的用心能够换来孩子璀璨的未来!

但是我们当下要如何做呢?

她的课程是:由她写的巜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这本书整理了5个章节,每章分成17节,每节分三集共六十五集,来跟大家讨论如何在普通的教育中透由知识技能的学习,为孩子打造幸福人生的信念!

本专辑第一章,是通过天使还是上帝、棍棒底下出逆子、爱的里程牌,驯养儿子、回头一瞥的时刻,等5章15个小集来讲,我们教育孩子先得解决我们和孩子心理的关系,在这一章中,她通过很多真实的案例来唤醒大家意识到应该以什么样的眼光来看待孩子,这决定了我们以什么样的态度来面对孩子,以及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帮助孩子!最后是决定了孩子能够成为什么样的人!

第二章,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中,通过教育的价值观,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如何赶走孩子的痛苦,幸福的小蓝子等4节12个小集,来跟家长讨论教育的价值观,先定位一下我们养育孩子的方向,通过实例跟大家一起来观察探讨,要想让我们的孩子达到我们教育的理想,我们得先搞清几个问题,并来确定哪些事情是必须要做到的,那些事情是绝不可以做的!

第三章,教育者的探索脚步中我们通过教育者的迷茫、教育者的探索脚步,老师是乌云中的曙光,为孩子寻找快乐学习的途径等4节12集,带领大家来一起体验一个不安分于过去的教育模式。试图为孩子找到更好的教育途径的教育者,将会通过一个什么样的过程探索教育,并展示了最终的探索结果。

第四章:让孩子与大师相遇中,通过美丽的陷阱,孩子是脚,教育是鞋,技术教育中的精神光环,在美术课堂上的教育实践,分成5节,15集来与大家一起探索,在具体的生活和教育实践中,我们如何把自己寻找到的教育理念贯彻下去。

第五章给孩子美好的愿望中,我们利用爱上知识学习,与孩子的父母一起成长,懂得是最好的爱,美好的教育愿望,等4节11集来展示我们如何做,才能让孩子热爱知识与技术的学习,并且将精神和心灵的温暖笼罩在知识的教学中,在任何课堂上都能对孩子实施人格与心灵的滋养,使得孩子成为真正能够创造幸福生活,创造美好社会的人类!通过这里展示的知识内涵,寻找我们心灵的家园。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