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临安春雨初霁
宋陆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今夜,我们与陆游一起听听雨
窗外春雨潇潇。
800多年前的这样一个雨夜,一位六十多岁的诗人在西湖边的客栈里难以入眠,一段段往事浮现在眼前。
此人正是陆游。
闲居多年后,陆游又被起用为严州知府,赴任之前,先到临安(今浙江杭州)去觐见皇帝,听候召见之时写下此诗。此诗传入宫中,“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一句,受到孝宗欣赏。
我也非常喜欢这两句诗,读来别有一番味道。
静谧的春夜,窗外的雨悄无声息地落入西湖,亦润湿了临安城的大街小巷,“润物细无声”不仅是因为春雨的细密,而且是各种花草树木的枝叶未及伸展开来。
正是这一夜春雨的滋润,乡间的杏花悄然绽放。
第二天早晨,雨已歇,诗人可能因一夜的思绪烦扰还未起床。
此时,远处的深巷里传来若隐若离的叫卖杏花的声音。
我们可以想象,一位携着花篮的清丽的卖花姑娘,踏着微微湿润的青石板,在小巷中轻声叫卖——
杏花——喽,卖杏花——
声音中带着江南女子的柔美,带着昨夜春雨的丝丝湿润。
篮子里的杏花含苞欲放,昨夜的雨珠仍挂在上面,有几滴悄然低落,打湿了女子的裙摆。
这两句诗,给我们无穷的想象,好的诗歌不正是这样吗?
后世评价此句:绘尽江南春的神魄。可谓恰如其分。
如果结合全诗来品味此句,则意蕴更丰。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绍兴二十三年(1153),二十九岁的陆游到临安应考,名列两浙路锁厅试荐送第一。次年应礼部复试,又名列前茅。因他“喜论恢复”,又名列权臣秦桧的孙子秦埙之前,为秦桧所忌恨,故被黜落第。直至绍兴二十八年(1158)秦桧死后,陆游才得出仕。
陆游一生未得朝廷重用,在六十多岁的时候(你要知道,宋朝人们的平均年才30岁)出任不痛不痒的严州知府,内心难免会发些牢骚,抱怨世态炎凉!
谁令骑马客京华?!此问惊人,是对自己当年选择仕途的悔意?还是抱怨命运的不公,抑或是抱怨朝廷的不识人才?
正是胸中这样的块垒,方有了下文的“一夜听雨”。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作草”和“分茶”分别是指写草书、玩茶道,可见诗人无聊闲适至极,而对于陆游这样忧国忧民的人,这样的的生活恐怕是一种痛苦!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一位60多岁的老人,壮志难酬,发发牢骚,语气中有些“误落尘网中”的厌倦之情也不为过。
我想,《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这首词可以形容此时的陆游的心情。
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今夜,我们一起来到800多年前,在西湖畔的小楼上,与一位老人一起听听江南的雨,聊聊心事。
明朝,我们与他一起在临安的深巷,买一枝杏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