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省时36计·第2.3讲课后实践】
这是2018年12月12日“崔律精时力之高效省时36计”系列第2.3讲的课后实践。
<实践事项>
外包一项任务。
<实践日志(记录)>
1.我在本讲中的收获:
1.1.回顾:(1)做减法。在做事之前先问自己这个任务可以不做吗?这个任务对我重要吗?对公司重要吗?如果不做,后果会怎样?如果做了我能收获哪些?(2)对于“不得不做”事,把消极思维的“no”转化为积极思维的“yes”。(3)说“不”的八式。✅先停顿几秒,作思考状;✅先说晚点回,然后通过微信等渠道拒绝,使用表情/图片减轻不悦;✅温柔地婉拒,语气坚决;✅拒绝理由说具体的事实;✅拒绝上司或客户时,请对方帮自己选择优选顺序;✅耐心听对方说完再拒绝;✅好意的请求要真诚的向对方表达谢意,感谢对方还惦记着自己;✅通过第三方说不(慎用);✅其他机智、优雅的做法。
1.2.委派。委派是通过别人的能力零把事情做好。通过委派教会团队成员,帮助成长。有时候我们会觉得教别人很浪费时间,而且他做的还没自己好,崔律说了一个30倍的法则,就是教他人一件事大约可能需要自己完成时间的30倍,但是教会他之后自己会一劳永逸,节省更多的时间。
1.3.授权。授权是平行的关系,别人做事我们负责。对于这个解释,我有点疑惑,按照我的理解,授权是一定范围内得到一定的权利,但同样他有承担责任的范围,并不是说他只做事不负责,所以,百度百科查了一下,授权是将完成某项工作所必须的权力授给部属人员。即主管将处理用人、用钱、做事、交涉、协调等决策权移转给部属,只授予权力,不可托付完成该项工作的必要责任,这是授权的绝对原则性。
1.4.互换。现有资源交换,或者工作/任务互换。
1.5.批量处理。把类似的事情集中起来在一个时间段内处理。比如请示,邮件,打电话,拿快递,取信件……
1.6.“学习曲线”效应。把同类事件集中一个时间段内处理,因为连续进行有一定重复性的工作,工作效率会按照一定比例提升,任务耗时下降,原因一是熟能生巧,连续进行有固定套路的工作,操作会越来越熟,单位工作耗时越来越短;二是批量生产原理,同样的时间前期准备工作节省了,那么生产环节就会摊分的时间会变小。
2.今日实践中的亮点:
2.1.委派。总经理给了我一个项目,说我负责、同事协助。我觉得这个项目并不难,于是委派同事全程负责。项目过程中,有资料需补充,另有些资料因为同事没领会意思没提供,上级部门A因为惯性有问题都是找我,我了解之后,我觉得A的两个任务同事都能处理,我没必要夹在中间做沟通转接,于是把补资料流程和另一个可能的解决方法告诉同事,让同事直接跟A联系,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直接请教对方就好。经过同事的联系,A后来有问题就直接找同事了。
2.2.批量处理。邮箱堆积了100多份的邮件,我本来是安排每天五分钟处理的,但有时候因为忙总是忘记,邮件堆得越来越多,今天通过批量处理,用25分钟就把所有的邮件都清完了,现在待处理邮件为零,感觉特清爽。
3.我的疑问(周六答疑) :
4.其他想说的话(如有):
5.【学霸题】我的外包小妙招:
5.1.给予选择的权利。当一件事情我觉得小孩已经能处理的时候,比如上学,我会问是你自己上学还是妈妈送呢?慢慢的,小孩的很多事情都是她自己处理了,基本上不需要我去操心。
5.2.适当示弱。很多时候老婆是买菜煮饭洗碗,一个人搞定。而我先生吃东西很挑,但是我做的食物并不好吃。以前我会经常请先生过来帮忙,慢慢的先生煮饭,我洗碗*^o^*。
5.3.隐形。有时候我负责的项目,大家会有一些问题出现,他们通常喜欢在我旁边讨论,目的其实是希望我来处理。但我觉得那些问题有其他人可以处理,我会当做没听见,继续做自己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