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在华中局领导下,通海警卫团团长汤景延率“汤团”600余名官兵假投降,打入日伪军内部潜伏160多个昼夜,又一夜之间从200公里的战线破腹而出、胜利凯旋,演绎了一部“特洛伊木马记”的经典传奇故事。
汤景延,原名克祚,1904年4月出生于江苏省如皋县。15岁小学毕业时,正逢五四爱国运动,小小年纪便受到启迪,对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地主豪绅的侵略压迫深怀不满。1924年,在上海东亚体育专科学校毕业后,回到本县加入了中国国民党,任县体育场指导专员兼童子军教练。1927年,先后担任国民党如皋县党部监察员和宣传干事。在国民党如皋县当局“清党”中,当局认定他“言论过激”,与共产党人“接近”,被解职排挤出县党部,自此,他愤然脱离了国民党。
1940年秋汤景延脱离国民党部队后,接受苏中第八分区专署领导,在通海地区组建地方武装——通海人民自卫团,汤景延担任团长,并于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汤景延性格豪爽,对党忠诚,意志坚定,有“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行于左而目不瞬’的气概,而且具有与敌伪头目交往的基础和背景。他机动灵活,善于模仿伪军头目的嗜好、暗语、作风、派头,处于敌群能应付自如,不易被敌看出破绽,由他来完成这一任务非常适合。还选配了坚定沉着,有秘密工作经验的顾复生任政治委员,有计谋、善于管理部队的沈仲彝任副团长。
他的“汤团”是新四军的地方武装,全称为抗日武装通海自卫团。汤景延率领“汤团”在日伪顽敌夹缝中杀敌,神出鬼没,深得民众的拥护和爱戴,被称为“汤团”。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南方的日伪当局为了解除新四军对其心脏地区南京、苏州、上海一线的威胁,于1943年初大集兵力,对我苏中地区进行疯狂清乡。日伪“清剿”的首选目标,就是一直以来的眼中钉、肉中刺、心头恨——“汤团”。“清剿”之前,敌人深知“汤团”的厉害,为了减少自己的伤亡,先来了个“抚剿并用”的方针,派人前来招抚汤景延将军。一方面,敌强我弱,且敌人的“清剿”势头非常凶猛;另一方面,汤景延也想趁机打入敌伪内部,搜集敌情,牵制敌军,控制沿江口岸,确保人员物资通行,最终配合主力部队,里应外合,所以,忽发奇想,准备率整团实施诈降。为慎重起见,汤景延将自己的想法上报给了苏中军区司令员兼新四军一师师长粟裕,得到了粟裕的批准。
汤景延随后向敌苏北特工站站长姜颂平提出接受“招抚”的两项条件:一是必须保持原有建制;二是部队必须驻扎在老地方。这两条原本就是伪军中通行的法则,姜颂平含笑答应。经伪苏北“清乡”主任公署主任和日军代表高木探讨、论证,4月15日,日伪与汤景延达成交易:汤团接受和平军番号,编为苏北清乡公署外勤警卫团,部队建制照旧,仍在通海原地驻防。汤景延“挂牌上任”后,即以补贴给养为由,公开办起了“协记”公行,自任经理,在青龙港、宋季港、牛洪港等处设置了分行,以贩运粮食、纱棉、八鲜、家禽家畜为手段,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打通新四军长江南北的联系,将大量物资源源不断地辗转运往根据地,不断给新四军送去了军火、药品等急缺战略物资。
8月底,敌伪将汤团调往内地,分散驻扎在方圆200余里的十几个集镇,且都与当地的伪军、特工站夹驻一起,美其名曰“联防”。汤景延明白,敌人这是想使用分割的伎俩来吞并和消化掉汤团,于是当机立断命令各部前后左右之间保持密切联系,确定联络方法,指派专人负责,使部队分而不散,确保紧急关头统一指挥,一致行动。粟裕司令员也时刻关注着在敌营中的汤团,得悉汤团的险恶处境,与军分区司令员兼第三旅旅长陶勇核商,觉得汤团驻地分散,指挥管理不便,而此时反清乡已胜利在望,没有必要再冒奇险待在敌伪内部。于是给汤团下达了破腹而出的命令,汤景延接到命令,将破腹时间定在9月29日夜。
9月29日,汤团五连连长周显才以结婚为名,四处分送请帖,暗中约定好了动手时间。当夜,破腹战斗全线打响,各地的汤团官兵以突袭手段,摧毁了当地的敌人碉堡、特工站、警察署、区公所,然后迅速撤往指定地点。这其中有一战绩不可不提:已经破腹成功的汤景延得知“日军清乡观战团”前来南通,便率部在林梓设伏,全歼观战团60余名日军指挥官。汤团带着缴获的大批武器胜利归来,军分区为他们召开了祝捷大会。此后,“汤团”以新四军一师独立团番号编入苏中军区联抗部队,汤景延任联抗副司令员,配合苏中主力部队对敌作战。
1945年日寇投降前夕,在苏中军区敌工部工作的汤景延奉命积极参加对伪军的策反。为争取率部驻在江南某地的一敌伪军头目,汤景延派大儿子汤新民只身渡江,劝说此人迷途知返。没想到,这名冥顽不灵的敌伪分子竟将汤新民沉江淹死,汤景延为了革命痛失爱子。1945年9月21日,如皋县城光复,汤景延任城防司令员,解放战争开始任华中军区海防纵队司令员,为组建“海纵”机关和海防第一、二、三大队,竭尽心力。
1948年2月9日,正是农历除夕,汤景延与丁锡山率部属65人,从江苏省大丰县斗龙港扬帆启程,经过海上的连日颠簸,于12日午夜在奉贤县柘林登陆。由于叛徒出卖,敌人已先期获悉汤景延将南下的消息,遂动用了两个旅的正规军和奉贤、松江、青浦等六个县的保安团,周密布置阻击、“兜剿”。汤景延与丁锡山率部行军五昼夜,突破了敌人的一层又一层封锁堵截,于18日上午进入青浦县许巷,在继续向淀山湖进军的途中,陷入敌人重围。连续奋战八个小时,终因敌我力量悬殊,丁锡山等14人牺牲,汤景延被俘。汤景延被俘以后,把监狱作为战场,任凭敌人软硬兼施,始终守口如瓶。在敌人利诱威逼面前,他教育被俘战友保持威武不屈的革命气节。他对同狱的难友,从各方面给以无微不至的关怀,经常以“为革命战斗、为革命献身无上光荣”来激励大家,难友们都很尊敬他。
汤景延拒绝了敌人的劝降,1948年5月14日下午,汤景延虽被折磨得瘦骨嶙峋,但临难不苟,从容镇静,傲视着敌法官。当询问其有何遗言时,他仅称家在解放区,在沪并无亲友。在解向江湾刑场的途中,他高呼“打倒国民党反动派”、“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口号,高唱雄伟悲壮的《国际歌》,面无惧色。罹难时,拒不下跪,被敌枪弹击中,仍挺立不倒……汤景延上海江湾英勇就义,为了新中国胜利生命永远定格在44岁。
参考资料《汤景延巧施“特落伊木马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