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狮妹
最早做咨询时,当我问人们,说说看“你是谁”,对方多半会讲TA对自己的看法,对别人的看法,或是对事情的看法。后来我就不这么问了,直接问我想要的信息。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如果一个人经常说“我觉得”,“我认为”,“我不认可”,基本上可以做出判断,对方不了解真实的自己,不了解自己喜欢做什么,擅长做什么。
你的想法,如果跟真实的你,跟你的行为和感受是一致的,那你应该已经在享受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了。
我们太容易被大脑欺骗了。许多人活在被头脑编织的幻相里,因为不懂得真实的自己,导致在这个真实的世界里体验挫败感。
你的大脑不等同于你的内心。当一个人讲的话不是发自内心,而是发自头脑,话语便会缺少感染力,我把它称之为“话语的温度”。这对于习惯用脑不用心的人来说很难理解,如果你连自己内心的感受都会忽略,更不要说听得出话语的温度起伏。
为什么有人会忽略内心的感受?
这是经年的习惯造成的,却不是无法根治的。
在生命的早期,如果你经历过一段很长的时间,一直得不到想要的东西,无论是物质还是心理上的需要,就会为了让自己不再体验到求之不得的痛苦,一遍遍地训练自己忽略内心的感受;为了让自己心里头舒服一些,你还会用大脑编造出内心不应该有所渴望的理由。
终于有一天,你的大脑战胜了内心。从此,“我认为“便成了你的权威,至于“我是谁”和“我想要”,当然是次要的。
后来你长大了,有能力满足自己的正常渴望,可你并不知道自己的习惯,还是用以往的方式对待自己,不理会内心的感受,听从大脑指挥自己。
当你很想去听一场演唱会,你的内心想让你快乐,可你的大脑告诉你“为了听演唱会花钱不值”,于是你强迫自己压抑这份渴望。
当你得知一门课程是自己目前最需要的,你的内心想要你成长,可你的大脑说“学费太贵了”,于是你又一次无视自己的内心。
当你很想要去做一份喜欢的工作,你的内心想让你体验到价值感,你的大脑说“你没有能力做喜欢的工作还能赚到钱”,于是你继续选择忽略内心。
当你遇见喜欢的姑娘,你的内心想让你体验爱的感觉,你的大脑来警告你“她可能会看不上你”,于是你跟自己说算了。
……
你看,我们的大脑常常编造出一堆理由,让自己无视内心的渴望。当你不认可外在事物的价值,事实却是,你的大脑不让你去追求美好的事物。
就这样,被忽视的心灵一天天变得迟钝,最后连自己喜欢什么、想要什么都感受不到了。
在心理学上,这叫做“成功恐惧症”。
写到这里,突然觉得自己剖析地好残忍。可是不告诉大家真相,又怎能让你识破大脑的欺骗,回到内心深处,找回真正的自己。
真实的你,是你的行为和感受,不一定是你的想法。
“懂得那么多道理,却过不好这一生。”
当一个人把“我认为”当成生活的教条,自然无法明白,为何周围的人都不理解自己,为何别人眼里的自己跟“我认为”的自己有那么大的差距。别人至少看得到你的行为,而你若只看得到自己的想法,你则比别人更不了解自己。
了解自己,从观察自己的行为和感受开始。
感受是来自心灵的语言。
一个懂得自己的人,就是一个纯粹的人,一个使用当下的感受来指导自己行为的人,一个脱离了“我认为”的生活教条的人,一个有益于自己和社会的人。
作者:狮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