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运提示:
锺馗是传说中专门除魔斩妖的鬼王,由于五月属毒月,瘟疫病邪非常流行,而古时的医学并不发达,因此在端午前后,人们便会于门上贴上专门捉鬼的锺馗象,以祈求远离病邪。
「端午」不属于二十四节气之一,却是中国流传已久的传统节庆;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本年则为阳历6月25日。
端午又称为「端五」,「端」是初的意思,故「端午」就是「初五」。而五月是午月,午时又为阳辰,故亦有称之为「端阳」。广东人一向有「未食五月粽,寒衣不敢送」的谚语,就是说到了端午炎夏才算正式来临,可以将冬衣收起。
大多人对端午的认知,都是与投江自尽的爱国忠臣屈原有关。据记载,楚国大夫屈原曾多次上书楚王劝谏却不得要领,楚王更将他流放。后来楚国被秦军攻陷,五月初二屈原得悉此事,愤然写下《怀沙》后,便抱石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老百姓纷纷划船打捞,并将米饭以叶子包起造成糉子的形状投入江中,希望鱼虾吃饱糉子后不会吃屈原的尸身。
另外一说是相传东汉时有一名孝女曹娥,其父不慎溺于舜江之中。由于遍寻尸体不获,年仅十四岁的曹娥不分昼夜沿江哭啼,七天七夜也未见父亲尸首。后来她于五月五日跳江寻找,终在五日后抱出父尸,人们为纪念孝女,从此就将五月五日定为端午。
其实古时农历五月五日又称为「恶月恶日」,古人认为是大凶之日,不但邪魔当道,更有五毒(即蛇、蝎子、壁虎、蜈蚣及蜘蛛)并出,故民间会悬挂「天中五瑞」,即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头和龙船花五种植物来应付。
菖蒲与艾草有芳香气味,亦被视为驱邪圣物;石榴花的根部则可驱虫;蒜头浓烈气味有辟邪功效,菊科则可以治病,故古人会将「天中五瑞」挂在门外辟邪;亦会以菖蒲及艾草制成花环佩戴,或以苍朮、藿香、吴茱萸、丁香、白芷、艾叶、冰片、雄黄等制成香囊,两者同有驱虫之效。
古人认为端午是「毒月毒日」,其实是因为天上的热气抵达地面,地面的湿气又向上跃升,不但气温闷热,人体的气血也会跟随热气而向外驱散。而且端午是蛇、虫、鼠、蚁出没的季节,细菌病毒最容易于这个时节滋生传播,因此端午前后不妨以艾叶作汤料煲汤饮用,有清暑热及健脾袪湿之效。
每逢端午节总有各式各样的「端午粽」,其实粽又称为「角黍」、「筒粽」,早于战国时期已出现。据《说文解字》,粽即「芦叶裹米也」,故最早的粽子只是以叶包著糯米及绿豆为馅料。不过现时的粽子更多元化,有咸有甜,咸的有中山的芦兜粽、肇庆裹蒸粽、江淅的嘉兴粽等,以竹叶包裹,馅料除糯米、绿豆、猪肉外,还会按不同喜好加入咸蛋黄、香菇、火腿、栗子、烧鸭等不同配料;华北地区则流行吃甜粽,馅料以枣泥、豆沙为主,或蘸点砂糖同吃,并沿用芦苇叶卷成漏斗状。
除了吃粽,古人也流行饮「雄黄酒」。据《清嘉录》记载,「研雄黄末,屑蒲根,和酒饮之,谓之雄黄酒。」雄黄是中药材,将之磨成粉末加入米酒就成了雄黄酒,其味甘苦,有杀蛇虫的功效,据闻蛇妖白素贞也是喝了雄黄酒之后露出原形,活活把许仙吓死。
民间又认为辰时(即早上七时至九时)属龙,故在端午早上会设雄黄酒宴,祈求风调雨顺、五穀丰收。不过在现代的医学角度来看,雄黄含有毒物质,即使少量服用也会影响肝脏功能,故时至今日饮用雄黄酒过节的习俗已不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