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大学团体心理辅导课上,讨论起“幼时印象最深刻的创伤”这一主题,不出所料,大多数分享都和父母有关。
但是让人惊讶的是,让这些已经成年的大孩子说起来仍旧抹眼泪的,不是某一个拒绝、某一次受委屈。
而是被大吼大叫的父母拿来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的瞬间。
“一次爸爸接我放学,一边拉车门一边笑眯眯的问我成绩,还没听我说完就变脸了:‘真不知道天天辛辛苦苦养你有什么用……你看看人家……!’那是我最痛恨爸爸的一次。”
“我的妈妈是老师,每次听她接家长电话都在讲要发掘孩子的优点,一副和蔼可亲的样子。可是看到我就像是变了一个人,拿我和她教的尖子生比较,说像我这样的永远考不上985,我一直以为,有一个做班主任的妈妈是天底下最痛苦的事了……”
“小时候我想别人家的孩子那么好,你们为什么不抱过来养着呢?我觉得别人家的爸妈很好,我跟他们去过吧。结果我这么想了还说了,然后结结实实挨了一顿打。我记得妈妈是一边哭着一边揍我的。”
……
自己家的孩子,总是承接了太多期待
“别人家的孩子”,像是永远都绕不开的巨人,投下长长的重重的阴影,灰暗了很多个孩子的童年。
即便现在的父母小时候都过经历过这样的事情,也免不了重蹈覆辙,让后代都生活在“别人家的孩子”的阴影中,不见天日,这段时期短达十几年,长至一生。
说到底,种种恨铁不成钢的根源,是自家孩子承接了父母太多的愿望和期待。
太多父母试图用“别人家的孩子”和“自家的孩子”作比较,似乎这样可以让“自家的孩子”知耻而后勇,但其效果似乎会让“自家的孩子”知劣而退缩。
一个孩子曾这样表白道:
“即使阳光再明媚,我却不敢抬头;即使我再向往展示自己,我却不敢站到舞台上。
因为别人家的孩子就在那里,我不可能追得上,我只能生活在他背后的一个阴暗的角落里,仰视着他的光辉。”
过度比较:有条件的爱,是劣质的爱
不断地表扬“别人家的孩子”,从不放弃埋汰“自家的孩子”,这更像是在对孩子暗示:“你只有跟别人家的孩子一样足够优秀,才能够配上我的爱。”
这让亲子关系更像是一场谈条件的交易,而不是一种感情。
事实上,每一次这样的比较都只会伤害娃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让孩子永远记住自己技不如人的感觉,觉得自己不够重要。
当父母的爱都建构在“优秀、努力、懂事、听话”的条件之上,孩子很难拥有自信心,坚定地相信自己是可爱的。
时间久了,面对别人的爱也变得小心翼翼,不敢交付信任和真心,成为成年感情不顺利的重要推手。
过度比较,成为孩子顽劣的根源
被父母用来过度比较的孩子,往往是最缺爱的。
他们会觉得,自己爸爸妈妈眼里自己总是不如别人,父母似乎喜欢别的孩子比喜欢自己多。
所以年幼的孩子会有意做出很多过激行为,故意捣乱、不遵守纪律……
如果父母没有正确解读孩子发出的信号,没有及时给予关怀,反而认为孩子不懂事,不值得疼爱,就会造成恶性循环。
过度比较,让孩子畸形发展
父母更关注别人家的孩子,久而久之,让孩子觉得成为别人才是好的。
这样成长起来的孩子,很难接受自己,也很难有耐心去接纳别人的缺点,从而迷失前进的方向,甚至往错误的方向发展。
比如,把目标设为赢得竞争、超过别人,却不知道自己真正的目的是什么;甚至想办法让别人犯错,把自己的成功建立在别人的失败和痛苦之上;把精力放在挑别人的毛病和差错上……
被过度比较的孩子,长大后往往不懂得欣赏他人的优点,很难团结他人,影响人际关系和事业发展。
把娃当成别人家孩子
“既然觉得别人家的孩子那么优秀,如果有一个机会进行交换,你是否愿意呢?”
听到这样的假设,大多数家长却开始摇头。
“我家宝宝虽然闹腾,但是那股活泼劲儿特别像我,他特别受同学欢迎,交了很多朋友,以后一点都不担心他的社交问题。”
“我家的孩子虽然爱玩游戏,但说实话,这是一代年轻人的常态。有一次他带我一起玩,我还觉得挺有意思的。”
……
其实,父母们不是看不到孩子的优点,而是求好心切,一味督促,甚至在比较中情绪失控,大吼大叫,迷失了初衷。
不吼不叫,五条戒律拒绝过度比较
1)建立同理心,用对待朋友的宽容帮助自己减少内心对完美的追求。
不管是对自己还是对孩子,我们都不完美,哪怕偶尔犯错,也不妨碍自己成为一个好的父母,或孩子成为一个出色的人物。
2)正确看待孩子与孩子之间的性格和能力差异,放弃愚蠢无用的对比。
每个孩子都是一片独一无二的树叶,试图将孩子套入某个固定的“优秀模式”,只会扼杀他们的独特性。不能要求孩子在所有的领域都出色,尽量发掘他们的优点,接受他们的不足。
3)换位思考,明白自己也并非完美的父母。
很多父母在孩子长大后反省自己时,常常歉疚的说“爸爸妈妈也是第一次做父母”;同样的,孩子也是在无时无刻经历着全新的挑战。
当孩子不优秀、不够努力,甚至犯错时,多给他们一点耐心和宽容。
4)坚定地表达爱和支持。
爱要大声说出来,虽然你的一餐一饭、每一天的照顾都是无声的表达,但更多时候,需要明确的表达对孩子的肯定和支持。
或许是在有纪念意义的场合,比如孩子过生日的时候,一起回顾一年来的成长,亲口告诉他,“你在爸爸妈妈眼里很优秀。”
5)用后果教育代替唠叨教育。
给娃犯错误的空间,让他们学会承担后果,获得责任感,帮助他们将来做出更好的选择。而不是仅仅为了让他们在当下感到羞耻,一味拿别人家孩子的优秀来唠叨和比较。
教育不是赛跑,而是放慢脚步,陪着孩子一起成长与改变。用最美好的心情,牵着蜗牛去散步。
--END---
有烦心事,找圆心率心理|专注心理健康,陪你遇见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