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家长告诉我,他的孩子让他很失望,每天都完成不了预定好的作业,尽管时时刻刻提醒,可是到了晚上,这一天结束,依然有很多作业没有写完。
原来他把孩子的作业进行了细分,每天需要完成多少,都已经在刚放假那天做出了平均,一天不是两张试卷,就是一篇作文。
他说这样很合理,只要孩子能够每天完成,到了假期结束,他们就有十天的空闲,这样可以自由自在处理,这也有利于孩子养成习惯不是。
可是孩子好像很不配合,放假这几天,一天的作业总是两天还写不完,最惨的是昨天,基本上没写几道题,那可是三张试卷的任务量啊。
用上今天也写不完,照这样的速度,这一个假期基本上啥也干不了了,于是他很失望,想讨教一个方法,让孩子主动学习。
为什么一定要分成任务量呢,有的孩子适合这样的方式,但是有的孩子却习惯于另外的方式,比如他们学起来可以一次完成很多任务,但是不想学的时候,他们就会拖拉偷懒。
还有孩子的主动学习,首先是建立在孩子有自主空间的基础上的,也就是说,我们让孩子做主了,他才能自主,否则都是家长说了算,这样的“自主”,不过是在满足家长的需要。
至于说到写作业,假期作业很多都是教育者的宣泄,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老师是在向家长证明他很负责,至于能不能做完就看家长了。
这个时候往往越多便越好,我邻居说他家的孩子就遇到了这样的问题,整个假期报班,也就是在那里写学校老师的作业的。
请大家想一想,家长化上几百块,就为了完成学校老师留下的作业,而这些作业只是证明学校老师认真负责的,这很荒谬是不是。
因为认真负责肯定和符合不符合孩子的学习规律没有关系,至于说这些作业的量,还有完成这些作业的价值,都是值得商榷的事。
所以家长应该先看一看那些是合理的,那些这是给家长看的,让孩子自己选择完成的方式,然后家长来进行提醒,而不是做出要求,更不要采取什么规划。
我们又不是学校的老师,家长更应该侧重于假期亲子关系的培养,让孩子感觉到我们的理解和支持,在面对老师作业的时候。
当然,请读懂我的意思,我们可以质疑作业,但是却不可以让孩子发现我们的反对,成长需要一些没有道理,重复和无价值,只是成长的假面具。
做的多了,做的久了,成长也就自然而然实现了,所以多给孩子一些积极情绪,他不完成今天的任务,就反思自己。
有个故事是这样说的,如果某个计划始终没有办法完成,第一天是这样,第二天还是这样,到了第三天依然如此,那么我们应该考虑的是这个计划,而不是执行计划的人了。
所以我想说,把自己的任务分配再看一看,如果真的希望孩子养成一个好习惯的话,自己的任务分配不见得非要均衡,可以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啊。
很多事情有无穷多的办法,问题的关键是我们要读懂孩子,读懂放在孩子面前这些东西的成长价值,帮助孩子一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