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31跟我学24史系列之唐史 大唐开国之第四章 晋阳起兵(3)

第五节 起兵准备三:除掉心腹之患

既然开始招兵了,难免惹人怀疑,此时自身以及家人的安全就十分重要了。李渊的妻子早已去世,四子一女只有李世民跟在身边,李建成、李元吉还在河东老家,平阳公主一家在长安,于是李渊派人将他们秘密接回。

要想顺利起兵,还有一件事必须提前做好,那就是干掉隋炀帝的两个眼线。

因为有这两个人在眼皮底下,李渊的一举一动都脱离不了隋炀帝的视线,别说大规模招兵买马这样的大动作,即使有些小事不注意,以隋炀帝善于猜忌的性格,随时都会被冠以谋反之名拿下,那样就完蛋了。

有这两个人在,李渊会碍手碍脚,无法施展。

但这两个人是皇帝的亲信,是朝廷大臣,不能直接诛杀,如果没有好的借口,就必须等待时机。

时机很快来了。

刘弘基、长孙顺德兴高采烈地带起兵来。王威和高君雅却看不下去了,这两人都是征伐辽东的逃兵,理应当斩,是没有资格统领军队的,你李渊不处罚就算了,还留作亲信,如今更让他们掌握重兵,你想干什么?

你的部下在招纳叛徒,笼络人心,大加重用,如果你是领导,你会怎么想?

两人开始怀疑起来。

王威和武士彟关系很好,于是找到他说这事,打算扣押二人。

武士彟是一个特别的人。本书中的大部人都是世代为官,他家却是世代经商,打从南北朝那会起,在当地就是有名的富豪。

他另一个身份更出名,就是一代女皇武则天的父亲。

他出生于山西文水县,“才器详敏,少有大节”,长大后深沉有谋略,是个热血青年,很喜欢读忠臣事迹,立志要出人头地。

出人头地是要有资源的,他家最丰富的资源便是商业。他也不例外,子承祖业,在隋朝大业年间干着木材生意。

这是个很赚钱的行当,因为古代煤炭用得少,更没有钢铁,建房、取暖、生火做饭都用木头,木材的需求量很大,因此武士彟的角色,就相当于现在的煤老板或钢铁大亨,实力是相当强的。

想发大财就要和政府建立联系,只要有高官相助,挣大钱只是时间问题。

武士彟深谙其道。当时最大的买卖便是各地修建宫殿,武士彟看到了商机,凭借祖上的资源,他参与营建东都洛阳。

但他太年轻了,年轻人容易犯的毛病就是骄狂,他又是富N代,从小养尊处优,对很多人都看不上眼,因此得罪了当时的负责人杨素。

幸亏武家财力雄厚,多方活动,找到了另一个权臣杨雄帮忙,武士彟才没受到追究。

受此打击的武士彟看到了权力的力量,明白在那样的环境下,光有钱还不行,在当权者的眼里,商人不过是他们面前的一条狗,要想出人头地,还要有一定的身份。

就像现在的商人在生意上成功以后,都要想法弄个政协委员或人大代表当当一样,差点也要当个什么协会秘书长、某某董事之类的,武士彟在经营生意的同时,也动起了当官的心思。

大业七年,机会来了,隋炀帝要征讨高句丽,在全国范围内大举征兵,武士彟顺势参军,当了鹰扬府的一名队正,要凭军功混个功名。

鹰扬府是隋朝的将军府之一,队正是府兵的一队之长,下面带着几十号人,大致相当于现在的一个排长。

级别虽然不高,若是有了军功,再加上他家的资源,蹭蹭向上爬是很自然的事情。

但他实在做惯了生意,不是打仗的料,在部队里混了几年,也没混出个名堂,就退伍回家了。

武士彟正当沮丧之际,没想到他真正的机会来了,因为在这里,他认识了老家的父母官李渊。

凭借着商人敏锐的直觉,他认识到李渊绝非一般人,因而多加交往,倾力相助,两人结下了很深的友谊。凭着这份友谊,他后来成了“太原元谋功臣”之一,有罪可免死一次,更当上了应国公、荆州都督。

商人为了规避风险,往往两面甚至多面下注,武士彟也擅长这手,在与李渊交往的同时,他又攀上了京城来的显贵――王威。

这是皇帝的亲信,上通天子,能办大事,关键的时候用得着。

看到前来发牢骚的高君雅和王威,武士彟权衡一番,当时天下已经乱成了一锅粥,李渊起兵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自己还曾劝过他起兵,肯定要站在他这一边,隋炀帝避居江都,这皇位能当多长时间还说不定,好汉不吃眼前亏,隋炀帝鞭长莫及,李渊可是就在眼皮子底下,得罪了他可不是好玩的。

他选择了维护李渊,就说刘弘基、长孙顺德都是李渊的门客,如果扣押起来会惹怒李渊,激起变化,高君雅和王威只得作罢。

但疑心不但没有消除,反而越来越严重,因为随着招军规模的扩大,募集的士兵越来越多,两人越想越害怕,万一李渊造反作乱,二人难逃干系,麻烦就大了。

作为隋炀帝的眼线,二人有先斩后奏的权力,于是他们决心先下手为强,便借太原干旱为名,请李渊到晋祠求雨,以便乘机抓捕。

本来这是个可行的计划,但问题出在他们找的人身上。二人是副留守,总不能亲自动手吧?便找到好友晋阳乡长刘世龙,让他带领乡兵埋伏在晋祠里伺机动手。

但这个刘世龙作为基层官员,在排着队见领导时,受到了李渊的热情接待,从此对李渊印象极佳,深有感激。

士为知己者死,刘世龙得知消息后,秘密报告了李渊。

古代伴君如伴虎,官员虽然显赫,也是一个充满危险的职业。这时人格魅力的重要性就显现出来了,有魅力的领导不仅能吸引人才,让人死心塌地效力,关键时刻还能化险为夷。

李渊就具有这种魅力。与一众太原高官相比,晋阳乡长这样的级别实在是太低了,此前又不认识,李渊在接见时完全可以例行公事,敷衍应付一番,反正这样的官员一抓一大把,多一个不多,少一个不少。

但李渊显然不是这样的领导,他平等待人,见人一面,不论贵贱,都能十多年不忘。

作为高官,李渊不仅没有看不起刘世龙这样的底层官员,反而十分热情,平等相待,让刘世龙感受到了春天般的温暖,感激不已,甚至不惜出卖好朋友来救他。

得知消息的李渊不动声色,悄悄做好了布置,命李世民在晋阳宫外设好埋伏,于是一场好戏上演了。

次日上午,大家正在办公,忽然刘文静带着负责征兵工作的开阳府司马刘政会闯了进来,声称有要事禀告。

李渊故作不知,装模作样地示意王威去接状纸。刘政会声称状告的正是两位副留守,只有唐公可以看。李渊假装大吃一惊,接过来一看,说:“王威和高君雅暗中勾结突厥前来攻城!”

这屎盆子扣的,太侮辱人了,我二人对皇帝忠心耿耿,你却偏偏说我们私通外敌,这可是砍头的大罪。

高君雅当即抗议,认为这是有奸贼陷害。李渊不由分说,下令将二人囚禁在监狱,并将二人勾结突厥的消息在城中广为散布。

事有凑巧,两天后,数万突厥兵前来攻城,从外城北门进东门出。

这一下印证了刘政会的指控,所有人都相信了李渊的说法,二人与突厥有勾结的证据就此坐实,李渊顺坡下驴,将二人斩首示众。

二人死得十分冤枉,却又在情理之中。自古间谍不易当啊。

李渊顾不得多想,突厥人已经打到了眼皮子底下,先得对付他们,只有把他们打退了,才能谈起兵的事。

但事发突然,一时来不及准备,若是现场再调兵遣将,说不定兵将还没到,突厥人已经打进来了。

李渊思索一番,想到了一个计策。

这个计策在历史上非常有名,叫做空城计!

不错,就是诸葛亮曾经用过的那个。

估计李渊熟读兵书,知道其中的奥妙,危急时刻又派上了用场。

突厥人知道我的大名,不是对我深有忌惮吗?那我就把内城城门打开,看你敢不敢进来?

李渊下令打开内城城门。

突厥人一看傻眼了,这家伙屡次和我们交手,吃过他不少亏,这次不会是有诈吧?

突厥人不知虚实,不敢进逼,但他们也不傻,就是不走,在城外驻扎了下来。

还没抢到东西呢,谁知道你老先生是不是在搞阴谋诡计呢,先住下来看看再说。

这下李渊有调兵遣将的时间了,他集齐兵马,派人出城迎战,但这些人多是招募来的新兵,战斗力不强,被突厥人打了个全军覆没,百姓们听说后十分害怕。

这时的李渊已经决心造反,突厥是他想要拉拢的对象,估计他也不想和突厥人翻脸,思考一番,又用了另一个诡计。

你们知道我的大名,还敢来打我,不就是认为我兵力空虚吗?那我就调动各路援军,让你们看看空不空虚!

到了夜间,李渊命军队秘密出城,第二天早上又高举旗帜,擂动战鼓,从其他道路浩浩荡荡地进城。

突厥人一看,这回是真傻眼了,完了,援军来了,想大捞一把没有希望了,于是在城外抢了一番走了。

从这一系列事件中,我们又一次见识了李渊的耐心与权谋。他深具耐心,时机来了绝不放过,时机不来就一直等待,不出手则已,一出手就是杀招。杀人退兵,有实力就靠实力,实力不够就用阴招,杀王高二人是如此,忽悠突厥人也是如此,最后让突厥人退兵还是如此。

高!实在是高!王高二人遇到如许高手,也是够倒霉的,死在李渊的诡计之下,不亏,你们实力不够!

同时,我们也不免细思极恐。李渊自从到太原后,许多事情实在是太巧了。

这里是古唐国的封地,用李渊的话说,他来这里是回到了“故地”,是天意。

他在起兵一事上犹豫不决时,隋炀帝先是拿他问罪后来又赦免,促使他下了决心。

他想招兵,没有借口,上天送来了刘武周。

他造谣说王高二人勾结突厥,结果不早不晚,两天后突厥来犯,使得所有人都不得不相信这就是王高二人勾结突厥的铁证。

如果一两件事是巧合,我们可以认为是偶然,许多事都这样巧,该当如何解释?难道当真天命归唐?

我们是无神论者,不应该相信这种说法,可是这么多巧合都发生在李渊身上,当真不好解释。

或许冥冥中真有天意。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