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获得幸福感的三个途径
现代精神病学都倾向于从“生理--心理---社会模式”三个方面来研究人们的心理行为。在我们心理咨询与治疗中面对来访者,我们也会从这“生理---心理---社会模式”三个方面来诊断来访者存在的问题。 我们会了解来访者是否有器质性病变遗传病史等,也就是生理方面的病理状况,如果这个排除了,我们再会从社会影响方面来判断,比如说地方文化习俗、宗教和社会关系等方面,然后我们会再涉及到心理方面的数据,比如说有无抑郁的心路历程。
而毫无疑问,我们日常生活中谈及的幸福也一样会受到这三个方面的影响与制约,我们将这一观念也表述为一整套的三个不同维度的交互作用。
1. 生理性维度。生理性维度是基础,就如我们的需求层次理论一样,会把生理需求放在第一位。因为人们的最基础的生理性需求得不到满足,那肯定毫无快乐幸福可言。而生理性需求包括生存所需要的食物、保暖、安全感、性需求等,再综合一点就是我们的衣食住行等方面,如果我们的生理性需求已经能完全得到了满足,但我们仍然把追求生理需求作为获得快乐的人,我们称这类人为“享乐主义者”。
2. 心理维度。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们满足了生理需求后,人们就会更多考虑到心理方面的需求与感受,那就是人们所需要的自尊、爱与自我实现,因为人们如果感受不到自尊与被爱,那就很难会有幸福的感受,心理方面的满足是获得幸福感至关重要的方面。不过,如果仅通过这个心理维度来追求快乐的人,则会变成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讲的“个人主义者。”
3. 社会关系维度。因为人从本质来说是社会性的动物,而社会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婴儿来到这个世上开始都必须要感受到被他人接纳、关注和喜爱,形成一个由重要他人形成的安全基地才能勇于探索世界,安全平静地生活。并且我们还需要有归属感,无论是家庭的归属感,还是一些团体组织的归属感,这些群体首先是由一群人组成的,我们只有感到被群体中的人们所接受、喜爱,那么你才可能有归属感,有了归属感你才会有群体安全感,也才能在此基础上获得幸福感。
同时,社会关系从另一方面来说就是付出、奉献、学会关心他人、奉行善事德行。当我们能不计得失地付出与无私奉献的时候,我们的内心是充盈的,当然幸福感就可能油然而生,所以,很多有幸福感的人能体会到无私与幸福感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当我们的幸福感更多来自于社会关系维度时,我们就会有真正的“公民”甚至是“世界公民”的意识,我们的视野是以全国,甚至是国际范围内的圣人和为人类的生存安全与发展而无私奉献的人为榜样。
完整的幸福感兼具生理、心理与社会需求的满足。其中某一维度绝对占强势地位,削弱了另外两个维度,或许一样能带来快乐(比如丰富物质满足而达成的享乐主义者)、成功(实现自己的事业目标的个人主义者)、权势地位等,但却不是幸福。
因为当我们过于专注某一个维度的时候,自然会弱化另外的维度。比如获得事业的目标或者荣耀,要想获得这个维度的满足,那么你必然会牺牲其他方面,比如照顾不到家人,心中只有利益权力,与人关系常常只是一场交易,内心情感匮乏,当这样的人一个人完全闲下来的时候,就如这次新冠疫情隔离在家什么都不能做的时候,那么内心就会出现强烈的焦虑感无趣感,无聊烦躁,这些消极情绪自然应运而生,哪里还有幸福可言呢。所以西方有一个遭到拿破仑流放的学者写道“荣耀是幸福的悲怆悼歌。”
很多政治家、军事家和追求伟大事业者,或者那些不惜为国捐躯的爱国人士,他们不一定都是在追求荣耀,他们或许只是想让自己的生命更有意义,更精彩,才选择了这样一条不一定幸福,甚至远离幸福的道路,他们寻求的更多是充实,富有意义,而不是幸福。
也许我们不一定生活在幸福中,但我们赋予了生命更丰富的意义,这样我们至少生活得安全充实,在此基础上开始来调谐幸福三个维度的平衡,我们就可能从中获得幸福,体验到幸福感就在我们眼前。
我们从生活的意义与成功的人生中来体会幸福的成分吧,你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内容和价值观,做一个适合自己的选择:
要想生活充实有意义,我们需要。。。选择比例(可选两项 %)
帮助他人获得幸福 43%
懂得满足不妄想 39%
有自己的理想追求并能坚持下去 25%
顺应自然和谐相处 19%
通过各个方面来认识自我 20%
不过分依赖物质的满足 16%
认为自己的命运自我安排 10%
能战胜对死亡的恐惧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