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种文学著术中都可以看到历史的痕迹,训诂学中也一样。在汉时今、古文派的论争,就是如此,虽然争论促进了汉代训诂的兴盛,但是也见证了学派分争古已有之。
由于汉代统治者的提倡和实行相关的政策,儒学取得了独尊的地位,读经、通经成了“利禄之路”,于是讲学之风大盛,读书人全都去研读经书。由于经书都比较古老,一般的人没有老师讲解或不依赖注解就难以看懂,因此儒经的传注大量产生。
东汉以后,注释仍然是以经部为中心,但其范围扩大到子部、史部和集部等。经部注解流传到今天的有著名的郑率《三礼注》、何休《春秋公羊解诂》、赵岐《孟子章句》等(其实《孟子》一书在当时还没有列入经部,列入经部是从宋代开始的)。
在那个经学极为昌盛的时代,众多的注释家中,郑玄(山东高密人)是一个集大成的人物,他的经学成就之高,在古代经师中,无人可比。他的学说人称作“郑学”。有文说他平生最大的志愿,就是整理文化遗产。真是位纯粹的学者,有这样的爱好,静心而坚持着,也算是一种极幸福的人生旅程。
郑玄在遍注群经时,打破了门户之见,以古说为主,又兼采今文经说尤其纬书说,建立了自己的经学体系,巍然成为一代宗师。
郑玄在训诂学上的最大贡献,是继承和发展了因声求义这一方法,通过声音线索探求词义。当然郑玄的经学成就极高,不仅仅是因为他的训诂有所创新发展,还有许多别的因素。比如,他注经时能兼综诸家,参用异文,择善而从,绝无偏执。这大概就是传说中的大家风范!
他的《毛诗笺》即是宗毛为主,又兼采齐、鲁、韩三家,因而他的结论,就更为公允正确。又如,他能把训诂和、校勘、考证集于一身,贯通群经,创制条例,成为当时天下所宗的儒学,对后世学术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清代乾嘉学者所娱乐的“考据学”,即是以郑学作为旗帜的。郑玄注经几乎包括了后代训诂学所涉及的全部内容,如释词、解句、明语源、明通假、注音读、说修辞、释制度、解名物、解方言、校勘文字、分析语法等等,后世的传注体训诂几乎超不出这个范围。
术语体系代表着一门学科的严密性和科学性,训诂的术语体系在郑玄的训诂实践中已经相当完整而严密。郑玄的工作,对前代来说是具有开拓性的,对后代来说是具有导源性的。
读书是通识天下的捷径,有书可读是前辈的赐予,感激这些大师们的奉献!
万分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