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微信提醒。
我打开手机,是凤凰女孩。
她问,来郑州了?
我说,刚到。
她说,方便的话过来喝点?
我说,啥?
她说,冰水。
我说,看情况吧,出门在外不自由的。
我去郑州拜访一位公司BOSS,也是女生,联排的独栋五层写字楼,她不是租、是把整栋给买下,作为企业总部使用,她在顶层办公,大大的会客厅、别具一格的办公室,特别是风格独特的书柜和一书柜我都很羡慕的书,书柜下层,放着不少特仑苏和饮用水、好像是太空指定用水的铝罐装水,我尝了一瓶,心理上感觉挺好。
我随手拍了书柜发到朋友圈,感叹人家的精致生活,凤凰女孩看到就联系到我。
去年认识她的时候,他还在洛阳读大三,和竹子大一岁吧,差点儿晋升零零后,所以,特别有亲近感。
第一、业务需要,在一起待了五天。
第二、我太想和她们这一代人接近、亲近,我定义为这是提高自己的捷径。
比如和竹子一起外出,吃个美食、坐个地铁、买个物件,啥事不用太操心,零零后的眼光,在人工智能的互联网时代,那就是智慧。
她的名字非常好听,紫迪,虽然是在校大学生,可她兼职凤凰楼市观察员,业务做的有模有样,我就叫她凤凰女孩。
几天时间的接触,我对有一句话,孩子们未必幼稚天真,成年人也未必懂事可爱,有了更多一层的认识。
认识的同龄人中,我总有一种莫名的担忧,我们不是被后浪拍在沙滩上,是真的要被后浪给淹没了。
那年,我开始用日记的方法,记述自己的日常,初衷也有这个因素,一是通过文字把自己的日常如实写下来,可以知道一年前、两年前自己状态,二是把自己这个时段所想所思的素颜做个白描,不是去对比昨天,而是让自己的思想不至于落下太大距离,能跟上时代的节拍,与今天同频。
我有自知之明的,就是一堆胡乱拼凑的文字。
但是,我一个字一个字的堆在一起,我的内心清楚,我想要说什么,只是“文字的诅咒”,让我无能为力,就是说没有很好驾驭文字的功底,展现给大家美丽的文章,美文,而已。
但是,我敢保证,我所写的每个文字,都是有温度的,是通过我的日常琐事,在我的思想中留有痕迹,然后再用十指敲打键盘生成的文字。
既然是日常琐事,那也就没必要做很多预热和铺垫,去渲染什么主题,集合什么哲思。
统统多余。
结果呢?
农村水平!
其实不是大家骂我没有文采,是事实的确如此。
文凭低,是我的硬伤。
不过呢,我总是努力让自己跟的上时代的发展,比如通过日记的方法,自己给自己写简单的文字,就好像一面镜子,可以看到自己的模样。
有些时候,突发的灵感涌出的文字也会让自己感动不已。
我曾有很自私的想法,尘封我的文字,或者仅仅放在公众号,不让我之外的人们看到,让每天的文字激励我一个人。
跑步也应该这样,给自己跑步就足够了,何必要通过自己的日复一日,影响到别人的生活呢?!
起初我会劝别人,现在我想法是,尽可能的不规劝别人。
陈老师来单位见面说,你写的文字读着可美,就是模仿不成。
我说,您是老师,你们的都是大餐大作,我的是地摊货,充其量是早餐胡辣汤。
我觉得浑身轻松,生活也没了压力。
放学到家,给元子简单吃点东西,便去了广场的轮滑培训班,我随手拍了元子和小伙伴几张轮滑的样子。
轮滑说起来简单,轮滑鞋在很多家长的眼中,就是孩子的玩具一样,可是,真正练习起来,并非如此。
我感慨:生活中,最简单的姿势,其实也很复杂。
写文字也一个道理吧,简单地文字一样需要我反复的刻意练习。
我揣摩文字的方法,大概都是在黎明跑步的时候。
我喜欢年轻的一代,虽然很多说话的方式已经不能在一个频道,但是我很愿意听她们说话、特别是带有她们自己看社会观点的话。
凤凰女孩给我发了位置,不太远的路程,我很想去见她的,可时间有点紧张,想到能见她呢我更紧张。
她说,知道这边的商务写字楼,早些年有点实力的公司,都是整栋的买楼,虽然位置不在市中心区域,可是交通非常方便,就在高速出入口。
我说,疫情改变了一些人的生活方式,你们的业务有影响吗?
她说,这个没法评估的,本身这个行业是有周期的。
近期,BliBli很多UP主有晒房晒车直播视频,这些不是我手机订阅,是竹子经常会推荐她感到有价值的直播视频或者超级UP主给我讲,其中有一个现象我很有疑惑,这个UP主粉丝量都在排行榜,可为什么还要把自己租的房子和租房经历,一点不保留的和大家分享?难道有意识在误导大家高消费,或者让大家都来住好房、坐豪车?
BliBli令年轻人们可以在那里找到许多快乐。
我说,她们租房租车,消费时代的价值观,该是怎么的状态?B站百万级粉丝娜姐、花花与三猫分别在上海、成都月租房都是过万。
她说,我们这代的消费观更实际,就是注重使用而不是拥有,人工智能、互联网时代,拥有的欲望只能促成房价的上涨。
我说,可以这样理解吧,疫情的利好就是让租房更有了市场,你们的楼市资讯方向更明了。
她说,在一线二线城市,租房是年青一代的消费方向,互联网时代和人工智能时代的带来是反地产的,使用比拥有更重要,分享比使用更重要,拥有房产证欲望的时代会慢慢过去。
大概是这样吧。
孩子们在家长眼中永远都长不大,那是传统的旧观念,在这个快信息时代,孩子们看到的已经超过我们。
原因是什么?
我们很容易以大人视角去揣摩孩子。
元子和小伙伴在一起时交流的话语,一样是他们那个世界的精彩。
例如写儿童文学时,什么“小嘴一撅”,实际上呢?孩子们不会这么看自己的小伙伴,你看《哈利波特》怎么写的?高尔展示着自己的肌肉。
元子放学路上告诉我,他同学家的两只兔子很骄傲。
我说,什么?兔子很骄傲?真是一个很个性的词语,好好写到你的日记对话里吧。
这是孩子的语言,我们大人能使用吗,能想得到吗?
实际上?
某个时候,大人有不如孩子的方面,可哪一个家长会承认这是一个事实呢?反倒总是把自己当成家长,装模作样的修理孩子,还在嘴里嚷道:都是为你好。
家长就是孩子的天花板,咱们的眼界,可能就是孩子的高度,我们行吗?!
什么是真正的儿童视角?
时刻模仿大人、向往英雄。
元子就动不动对着镜子秀秀肌肉,仿佛自己是个斗士……
在我们看来,孩子们是思想幼稚、行为幼稚。
而在他们眼里呢?
他们觉得自己是大人,很理性的。
智能手机是每个人的标配,特别是竹子她们零零后,就仿佛生活在手机世界,她们的交流,她们的消息源,甚至她们无奈的佛系生活理论支撑,也是来自这个没有温度的智能互联,我就这样偏见的理解。
可是和凤凰女孩认识后,她们对一些事情真知灼见的看法,也在改变着我对零零后的看法,最起码不再把它们当成小孩子看待了。
虽然是后浪,可一样是我这样70后学习的榜样。
疫情让一次次开学信息的变得扑所迷离。
她说,趁着学校没有开学,暂时来郑州这边凤凰房产一段时间。
我说,我看到你的hello moto,很羡慕,人和音乐。
大学不能开学,还是盼到了元子学校开学的,总算是少了很多担心。在家上学虽然是名师课堂,可隔着冷冰冰的屏幕,总让孩子找不着自己老师的亲近感。
有些时候我会有一种错觉,这些省级或者是国家级的名师给咱们孩子讲课,让孩子能够接收到一线城市孩子的教育师资资源,甚至我们花钱也看不到的,可事实上课效果呢?不行,开学之后学校给学生摸底测试,家长傻了眼。
不怕同桌是学霸,就怕学霸过寒假,这话应该是说给高中生大学生的,小学生大部分还不具备在家自学能力,身边没有老师或者家长的管教,那只能是放羊状态。
我和媳妇上班,元子这几个月在家上课,几乎失控,比如每天要上传作业到钉钉给老师批改,我们别说辅导孩子评选优秀作业,能够在晚上截止时间之前保证上传,已经阿弥陀佛了,至于元子知识点听没听明白,掌握是否牢固那都是无从得知了。
有时候自己也反问自己,再如此下去,受伤害最大的只有是孩子?
幸好回校复学了,这个关键时刻。
星期天带孩子野餐时候,我们家长讨论过孩子普遍不好管理这个话题,教育孩子也是大家最头疼的问题。
特别是疫情在家上学,彻底然给孩子们和电子产品捆绑到了一起,家长都没能弄明白的软件和游戏,孩子们一下子变得精通而毫无顾忌,毫无顾忌是说以前用手机还要经过家长批准,甚至玩一会游戏也是在家长的看管之下,现在是名正言顺的借学习之名,拉长了玩手机的时间,渐而渐之,玩手机演变成了孩子们的日常,学习的兴致自然被玩游戏、刷抖音之类给取代了。
N妈问我咋看,我说什么?
精准的智能智推,家长都逃不掉了,何况我们的孩子?大家都活在手机里一样,离不开手机了。
这样的环境了,接受爆炸信息熏陶的孩子们,仿佛变得伶牙俐齿起来,知道的东西比家长都多。
有用吗?
见识和知识是两回事。
我的理解是,见识属于舒适区范畴,知识需要努力的刻意练习,让孩子依赖手机的手机智能是长长见识。
N妈说,孩子如果学习像打游戏一样努力就好了。
我说,游戏的魅力就在于层层递进,是先进的,规则是大家必须遵守的,孩子的课程和游戏规则一样的去编程,学起来就不会枯燥了。
这个时代的孩子,没有不会打游戏的,这是他们的属性,可他们必须做到学习优先,我给元子的办法很简单,游戏可以下载可以玩,但每次必须删除游戏软件,好处是不能让孩子总是惦记着属于自己领地的那个自己。
N妈说,孩子不舍得。
我说,习惯就好了,一定要孩子慢慢适应这个节奏,这是规矩。
我问过N,玩什么游戏?
N说,迷你世界,已经下架的游戏。
我说,已经没人玩了,为啥还要玩?
喜欢,就喜欢这个游戏。
我说,能不能删除,下载别的游戏玩?
不行,因为已经下架,删除了就没地方能下载了,还有建造的房屋都可不容易。
我说,排名十的游戏玩过吗?
没有。
我说,排名十一的游戏更好玩,为啥不体验体验?
那好。
终于,忍痛割爱勉强答应删掉了迷你世界 。
我给N妈的观点是,不可能让孩子隔绝游戏了,但是尝试频繁更换游戏,给孩子更多体验游戏的机会,尽可能减少孩子对游戏产生依赖,这是最好的结果。
还有一点,这两年大语文概念很火,孩子还真的需要通过网络和外界历史地理人文国学知识和课本实现链接。
教育孩子,这个人工智能互联的时代,已经没有我们想象的简单。
过犹不及。
毕竟,咱就是普通孩子。
……温馨提示:本文有偿阅读……
特别说明:
用日记的方法,记述“我”的生活日常。文章非纪实,“我”不是我,她不是她,故事多虚构,勿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