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再部落化“时代下的“新种族”
种族:文化和自然因素交织形成的团体。种族冲突:因种族相遇而生,现代社会的种族冲突越来越基于文化因素。冲突基于分歧背后的价值体系不同。种族中心主义:每一个族群认为自身的族群是万物的中心,而其他的族群都附属于它。比如各国地图。互联世界的“再部落化”:极其发达的互联互通技术不仅没有造成大融合,甚至出现了相反的倾向,越来越明显的部落化。互联网世界也出现了种族中心主义。
我们平常的交流恪守在个体与个体之间,千万不要在种族和种族之间进行争论、探讨,那是一件既无用又危险的事情。
二、特权瞬间
想要搬动社交大石,两种途径,一是加大自身力量;二是加长社交力矩,创造特权瞬间,借机提出要求,达成目标。
三、意识里的滚雪球机制
意识的搜索引擎机制:当别人给出一个关键词,也就锁定了你的注意力,你的意识自动将注意力集中在这个关键词上,然后从你众多丰富的记忆当中调出跟这个关键词有关的一大堆网页。
正向检验策略:为了判断一种可能性是否成立,人一般会寻找他说中而不是漏掉的东西,寻找他所证实而不是证伪的地方。说白了,就是会自动按照自己的价值癖好脑补一些场景,这是人性,也是容易被利用的弱点。此机理,便是偏见形成的机理。
比如,犯罪分子真正厉害的反侦察能力不是随时消灭证据,而是无中生有制造证据,利用你的正向检验策略,带偏你的方向。老练的警察,就是要练就“反正向检验策略”。
比如:人会通过着装、饰品、用品等外在机制来凸显自己的品味和价值,正是利用了你的“正向检验策略”。
菲茨杰拉德:一个真正伟大的头脑当中是同时能运行两套规则而并行不悖的。
自我实现的预言:你有初判——收集证据证明初判——你的外化形式发生变化——触发对方对应反应——佐证你的初判。
四、合成谬误
1+1不等于2,单一目标、少数目标,跟整体目标总是有一个偏差。
KPI:表面上靠谱,其实很多时候会弄出怪胎,比如搞出个青蛙女友。(关键业绩指标:有一个总目标,然后对这个总目标进行分解,然后再持续分解,分解到每一个环节里要达到的目标,最后汇总成一个总的目标。)
用OKR对冲(目标与关键结果),实现从奇到正的思维转换。(《道德经》: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一个创新的结果往往是由发散性的创新行为导致的,并不是特别明确、特别单一的步骤导致的,也很有可能是偶然导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