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学习力是呈螺旋式上升的,根基时期的阅读和写作是有效保障。
――今日感悟
2019年的数学高考试卷一度上了热搜,不是试题太难,而是某些大题需要孩子们的阅读量太大。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阅读完试题,再进行思考,进而梳理出答题思路,作答。这是要求,也是当年的高考学子们所要完成的。
再回头看我的1727的孩子们,67个孩子,层次各异,发展的过程不同,最终孩子们的呈现也是多姿多彩!但不得不承认的是,阅读量大,长时间进行深入阅读的孩子往往在关键时刻,可以完美“爆发”。
观察过这类孩子的常态化成长,平静中带有韧劲儿,思考中蕴藏力量!在偌大一个班集体中,这部分孩子就似一股清流,纯而亮!
但我们往往感叹较多的是,这类孩子太少了!需要我们“补课”的孩子太多了,尤其在需要“毕业”的年级,需要我们“拔高”,助其一臂之力的孩子太多了!
原因在于该孩子们阅读的年龄,孩子们没有进行阅读积累;孩子们没有被进行阅读指导。以至于好多孩子在面对一道甚至多道自己解答不出的试题时(现在是各科都存在这种情况),大呼:“老师,我根本都看不懂!”这是真实的声音!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中年级和高年级学生在学业上的落伍,这主要是他们不会学习、不会掌握知识的结果。
苏霍姆林斯基还指出:学生到了中高年级能不能顺利地学习,首先就取决于他会不会有理解地阅读: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
所以,我们的孩子需要阅读和写作。
阶段性阅读。可以根据不同的学习阶段阅读老师推荐的经典书目,既解决了孩子们口中的“没时间读书”,也让孩子们“理所当然”的沉浸书香。这个寒假,我班语文老师推荐孩子们九年级必读《简爱》、《格列佛游记》、《鲁滨孙漂流记》,并要求罗列出每个章节的主要内容。开学后还要举办读书活动,评选最佳“读书之星”!
指导性阅读。书目给孩子们推荐了,孩子们也准备好了,可是有些孩子还是很难开启“读书之旅”;有些孩子,一本书读了一遍又读一遍,问他学到了什么,一脸茫然“不知道”;有些孩子读到一半读不下去了,索然无味……可以说,这些孩子还不会读书,不知道怎样读书。我们就要适时地给予孩子们以读书选择的指导,读书方法的指导,读书批注的指导,读书思考的指导,读书后写作的指导,读书后运用的指导。
参与性阅读。我们常见的就是共读,和孩子共读一本书,成年人和孩童从不同或相同的视角去“啃”这本书,去领略这本书带来的别样风景。我和孩子们在八年级暑假共读过刘肖老师的《爸爸哪也不去了》,我们共整理出了三本读书感悟――《花开有声》。看着孩子们从最初的“没啥可写”到“见地深刻”;感受着孩子们从最初的“要我读”到后来的“我要读”;见证着孩子们从最初的“急躁毛糙”到现如今的沉稳大气。孩子们从读书中慢慢找回了自己所要做的那个人,班级凝聚力增强了,班级存在感上升了,幸福指数高了!孩子们在幸福中成长,夫复何求?
阅读和写作是孩子成长中的双翼,还给孩子,引领孩子,在经历中品读知识百窗,在感悟中书写静谧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