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案中如何看待问题》
一、如果我们把个案重新定义它就是一次有支持的对话。
二、问题是什么?处理问题的几个简单技巧。
我们和问题的关系:
1.问题不是问题,问题带给我们的感受才是真正的问题。
2.我们不能解决来访者的问题,但是我们能够解决的是他对问题的感受。
3.问题不是问题,我们如何看待问题,才是真正问题。每一个问题背后都带着资源。
4.我们有时候把困境看成是困境,也有的时候我们把困境当成是挑战和机会。
5.曾经受过创伤的人,假如他坚守着自己所受的不幸,那往往只是在将他的创伤合理化。
6.有的时候受害者才是加害者。
7.要成功的获得疗愈就要放弃清白感和胜利感。创伤是因为你还卡在创伤里,如果你穿越了创伤,那所有的创伤都是资源。
9.问题和困境带给我们的意义就是在问题中思考。
10.伤痛的意义:不是被一个人的问题或是勾引,而是看到问题带给他的意义。
11.症状获益:所有的问题或者是问题的背后都有正面的动机和渴望。通过症状拿到价值的部分,叫做症状获益。
12.每个人都为价值而做,我们作为一个咨询师或者导师,需要和它症状背后的价值在一起,而不是和他的行为和他的问题在一起。
13.改变我们自己的永远不是我们要的答案而是问题,问题有两层:第一层改变我们的其实是问题,取决于我们如何看待问题,如何运用问题。你遇到的问题都是我们穿越的机会,成功者都具备转化问题的能力,他借助着每一个问题来转化和成长他自己。第二层改变我们的不是答案是问题。问世界什么问题就得到什么答案。(我们要问的是这个问题带给我们什么意义?而不是老天为什么对我这么不公平?)
我们如何看待问题:
1..问题的意义比问题更重要,不要对我来访者的问题上瘾,要对来访者的资源上瘾,对来访者真正想要的价值和未来上瘾。
2.不要成为问题的敌人。我们要和来访者的问题成为朋友,我们通过他的问题一起来支持他,唤醒他。
三、问题产生的机制以及处理问题的一些方法
1.我们如何运用问题,智慧的人是运用冲突的,我们是借着问题前进,借的问题整合自己。冲突的唯一意义是让我们整合。
2.每一个有意义的冲突都会让我们更深入,其实是借着冲突更加整合自己。
四、个案的原理:从不同的角度来表述人。人的核心需求是关于爱,我们研究的是来访者爱的人爱的故事。
1.大脑是一个图像工作站,我们今天的生活都是我们想象出来的。
2. 邀请当家人想到那个画面,详细的描述那个画面,邀请他现在的状态,对着那个画面的人,事物有什么话要说?(情感的表达:未完成事件:那个事情过去了,可是那个事情里面的情绪、期待、渴望还没有过去,把事件里未完结的情绪做个完结。)
3.组成画面的元素叫经验元素,或者叫次感元。它不仅有画面,可能还有声音,还有感受,这些我们把它叫做经验元素里的视觉元素,听觉元素,感觉元素。
4.绝大部分我们的问题是来自于一个负面的画面,以及那个负面的画面带给我们的感受,或者是那个画面里面有什么声音。解决方式:直接去到当事人的画面里,扰乱那个画面的组成方式。
步骤:
先想一个负面事件的画面,感受它带来的感受。
打乱画面
推远画面
重新把画面拉回来分成九宫格,重新扰乱他们的顺序,再重新拼回来,如感受刚才的感受(恐惧、恐怖、惊恐…)是强了还是弱了?
案例:
2019年来访者小A是一个10岁的小男孩,咨询的问题是小A总是会在半夜哭醒,而且每次从梦中醒来小A总是无法控制的尖叫全身发抖,无论爸爸妈妈怎么安抚都没有用,每次在梦中醒来小A总是嘴里念叨着太奶奶不要带走我,我还不想死。
这样的情况已经持续了将近2年,基本每个星期就会发生一次。爸妈想了很多办法都无法解决,也因为这样孩子的学习成绩一直不太理想,身体一直很瘦弱。
妈妈说:自从太奶奶去世之后,孩子就经常会做这样的梦。
我问孩子:在你眼里太奶奶是个怎样的人?
孩子说:太奶奶特别的好,特别的爱我,但是太奶奶在去世的时候一直紧紧的拽着我的手就是不放开,我好害怕太奶奶会因为舍不得我把我带走。
听完孩子的描述,我就带领孩子做了一个改变经验元素的练习,再带领孩子看到太奶奶对他的爱,个案结束后小A就要求妈妈说:我要去奶奶家吃饭,我要去看太奶奶,原来太奶奶是这么的爱我,我要回去跟太奶奶聊天。如今已经过去两年多了,现在的小A是个特别我爱的孩子,而且对于身边的老人特别的有爱和有礼貌。
金句:如果一个孩子没有感受到爸爸妈妈的拥抱,他不会感受到这个世界的温度。
如果一个孩子小的时候被打过脸,长大后有人抚摸她,她勾起的是这一次被打的画面和感受。
因为你没有掌握得那么深,所以你有时候很难去更深入的去支持。
你觉得我的妈妈生活的特别痛苦,你很难去幸福和快乐。因为这时候你的幸福和快乐有可能是背叛。
系统的动力的问题,单纯的用这个技巧就会弱。
原来学习就是生成更多新的策略,以及升级和迭代我们的策略。
解决原理:画面+情感表达
外界的机制:视觉、听觉、感觉, 通过我的视听感进入到我的内在,我如何翻译和加工这个画面这个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