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卷下)
【二〇五】评象山格物之说
又问:「陆子之学何如?」
先生曰;「濂溪、明道之后,还是象山;只是粗些。」
九川曰:「看他论学,篇篇说出骨髓,句句似针膏肓,却不见他粗。」
先生曰:「然他心上用过功夫,与揣摹依仿、求之文义自不同,但细看有粗处。用功久,当见之。」
佐藤一斋云:“致良知之训精矣。能体验诸己,然后见金溪(象山)犹有粗处。”
但衡今云:“‘与揣摹依仿求之文义自不同。’此语似有涉及朱子意。”
捷案:东敬治曾指出,陆子有致朱子书云:“揣量摸写之工,依仿假借之似。其条画足以自信,其习熟足以自安。”(《象山全集】卷二,页九上,《与朱元晦第二书》。)
但氏又云:“本节粗细之说,自为记言所误。闻道之士,安有粗犷与人,而微妙以自居者乎?”
捷案:阳明从未说明象山如何是粗,只曾评象山格物之说为沿袭。学者解释粗字不一。或以陆子重明道辨志以发明本心,而次中和戒惧等工夫为粗;或以其未有深切之人生经验为粗;或以其先知后行为粗。均可备一说。窃谓一斋以精对粗是也。阳明谓象山沿袭,尚欠精一。在阳明则良知之致,知行并进,故其学说亦精亦一,其修养方法亦精亦一。陆子尚欠一筹,因粗。参看下面附录拙著,《从<朱子晚年定论>看阳明之于朱子》,有颇为详细之讨论。
[译文]
又问:“陆九渊先生的学说该怎么评价?”
先生说:“周敦颐、程颢以后,还数陆九渊的学问了,只是稍显粗糙了。”
九川说:“看他的论学著作,每篇都能说出精髓,句句深入透彻,却看不出他粗糙的地方。”
先生说:“诚然他曾在心上下过工夫,这与只在义上揣测模仿、求个字面意思的自然不同,但仔细看就能发现他粗糙的地方。你用功时间长了,自然就能发现了。”
释疑:
心学的粗略与精微,在文字上是看不出来的,只有心上有过体会才能察觉到。什么叫做简易真切?先生的“致良知”三个字就是这样的简易真切。
传习录逐条精讲摘要:
阳明先生说陆九渊“粗”,我们后人可以说风凉话:他没有提出知行合一、致良知,仅仅在“心即理”上强辩。九川说,看陆象山论学,“篇篇说出骨髓,句句似针膏肓”。我看不见他粗啊?陆九渊磅礴大气,一刀切出瓤来,那是针针都在穴位上。九川是什么水平?王阳明是什么水平?九川还达不到陆九渊的水平。阳明先生比陆九渊水平高,所以九川看陆九渊不粗,阳明先生看陆九渊粗。
批注:
①陆子。陆象山。
②濂溪。周子,参看第一〇一条,注十四。
③明道。程颢,世称明道先生。
④是。三轮执斋本作“还”。
⑤参见《与席元山》:“象山之学,简易直截,孟子之后一人。其学问思辨,致知格物之说,虽亦未免沿袭之累,然其大本大原,断非余子所及也。”(《全书》卷五)
又参见《答友人问》:“致知格物,自来儒者皆相沿如此说,故象山遂相沿得来,不复致疑耳。然此毕竟亦是象山见得未精一处,不可掩也。”(《全书》卷六)
又参见《象山文集序》:“有象山陆氏,虽其纯粹和平,若不逮于二子(指周、程二子),而简易直截,真有以接孟子之传。其议论开阖,时有异者,乃其气质意见之殊,而要其学之必求诸心,则一而已。故吾尝断以陆氏之学,孟氏之学也。而世之议者,以其尝与晦翁之有同异,而遂诋以为禅。”(《全书》卷七)
⑥似。俞本作“是”。
净心斋笔录
2023年9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