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对拍摄视频兴趣盎然,每天没事找事儿都想拍上两段。
我分析自己从一个视频观众到拍摄爱好者的转变,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现在拍摄视频的门槛太低了,只要有个手机就可以开拍了,如果想要效果好一点,用iPhone绝对会让人惊喜。
再者就是突破了心理的障碍,解决了不知道“怎么拍”和“怎么剪”的问题,没有人会在照相前问“怎么拍、怎么修图”,静态美的门槛要比动态美的门槛低一些,拍视频确实更容易拍出来垃圾,特别是在对拍摄技巧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如果自己压力稍微大点,自然就劝退了,但这不意味着视频的拍摄就高不可攀,只要稍微学一下基础的软件、思路,其实就可以开始了,我就在看大V视频的时候开了窍,其实只要留意那些不错的作品,就能找出来可以模仿的套路,虽然说还远做不到“完美”“杰出”的100分,但相信我,拍视频拍出60分的作品,真的很容易。
而视频相对于照片有一个巨大的优势,一个60分的视频包含的内容、传播性、可玩性,真的比一个80分的照片多太多了。
我发现自己对这事有热情,现在我拍视频记录生活,未来不管内容会怎样变化,我会继续拍下去,多学学剪辑、拍摄手法什么的,争取能让质量慢慢提升。
说回拍摄的设备,这即是一个基本不存在门槛,这年头了谁还没一个手机呢,但也是一个老大的问题,这两天我花了不少时间研究设备和配件,研究的都有点晕,这种感觉就像升级电脑配置类似,感觉对游戏体验或者游戏发挥会“有帮助”,但实际情况呢,根据自己长期的经验来看,不好说。
我手头目前有一部新款iPhone SE和OSMO Pocket,Osmo的像素感觉有点不好,iPhone的防抖差点意思,这几天拍下来,发现内置麦克风收音的能力,也不太靠谱。
于是疯狂的浏览淘宝和狗东,打起了手机手持云台、各种麦克风配件的主意。
确实看起来不错的升级方案,但是会增加成本,同时即使买了所谓的便携设备,也会影响便携性,要说便携,那肯定是设备本体最便携。
希望通过花钱,增加能力可能是我的老问题了,估计也是很多人同样的问题,我痛定思痛,深入的思考了我到底要什么,以及如何从这些五花八门的设备中,真正找到自己想要的。
这时候巧了,我在翻阅各种设备的测评视频时,看到一个反向测评,内容大概是“别买xxx,我买了xxx,就用过两次,一直在吃灰”。
这顿是让我恍然大悟,我关掉了购物app,关掉了测频视频和文章,回归到了真实的生活中,我感觉这两天,我被陷进了一个过去曾经掉进去过的消费陷阱:消费品能够提升体验和能力。
陷阱诱饵在于,能力这个概念,iPhone11pro的成像确实比我的Osmo强,但这是设备的能力,我个人的能力并不会变强,我并不会因为换了更好的设备,就获得拍摄水平的提升。
同样的道理,如果追求这种能力,那会陷入一个几乎无限深的陷阱,因为永远有更好的设备等着你。
个人的能力不是消费品,也不是能够花钱就能提升的,个人能力的成长是一套有逻辑、有迹可循的体系,需要花时间学习、实践、复盘、在实践。
那条反向推荐的视频,把我从消费陷阱的悬崖边上拉了回来,设备或许没多少钱,但用哪种观念和思维方式看待能力这件事很重还要,甚至是在这个消费时代最底层的逻辑之一。
我目前已经拜托了身上的消费磁性,这种磁性会吸引我去购买产品,当没有了消费磁性之后,我觉得自己清醒多了,我研究出一套iPhone和Osmo组合使用的方法,完全够我日常拍摄和练习使用,并且不会影响便携性,便携性对于没有压力要做的事情,真的是重中之重,如果我不是必须做这件事,那越容易开始,我去执行的概率越大。
回到理性的世界感觉真的不错,不会被琳琅满目的产品和参数害的头晕眼花,也不会在纠结产品的缺点,给自己找升级产品的理由了。
这个时代的消费诱惑可真是不一般,真有如磁性般的魔力,吸引心智,在消费上,要做一个“核心够用党”,举个其他的例子,如果要野营,没帐篷不行,买个帐篷算是满足核心的需求,这不算掉进消费陷阱,但如果只是为了到公园呼吸一下新鲜空气,就买一套登山帐篷,显然违背了“够用”的原则,从项目管理的角度上说,叫“镀金”了,是没必要的。
在学习阶段,做一个“核心够用党”是最明智的选择,即使如土豪,在这个阶段去追求顶级,那看起来其实也挺蠢的,会落下“有钱而已”的名声,这个阶段,提升自己的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当自己的能力能够稳定在进阶水平,那时候再一步到位,加入“顶级装逼党”,无疑是更合适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