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微信圈又有新的设置功能,把朋友圈设置为三天可看功能、半年或更久的。内心英明的人,可以设置为三天,大方的人则不用设置什么。
朋友圈本身就是比较私化,像如何设置就看个人的需要。
在这信息泛滥的时代,微信只是其中之一,这几年被人们很是受用,态度热忱。从开始的好友两位数增至三位数,乃至四位数,生活和工作,都以此为契机,私聊、群聊、语音、视频等,工作、生意、交友和学习面面俱到,快捷而方便。三年前,我对此不屑,直到周围人热切地推荐下,不妨一试,这倒好,现在,真是有一种“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感觉,有了这微信圈,好比生活里多了一种不出门就能娱乐的保障,不说微信圈好友的多少,且这微信圈里的“风景”,够五花八门的了。
于是,有一阵子,放弃过纸质样的阅读,捧着手机,视眼昏花,还把这样一种切合生活的掌心阅读,奉为“知己”。
资料、音乐、美文、美容和健身、快餐类的心灵鸡汤等,诸如一切文字,都顶着一个大红的痣,等你去点击溃散,进去,出来,进去,出来,只那么轻轻一点,就把那些个堵在心头的朱砂痣给消了。
消了好啊!被读过了,被点击过了。有多高的点击率,便有多少的阅读量,热捧程度可见一斑。
微信内的文章,并不都已文学为基,现代人压力大,对于一些温婉、与市民为伍的情感类的通俗文章才乐意被点击。
脂粉类的艳情文章也不多见,中规中矩的人们,大都被一些标题性强的敏感文章所诱惑,点了进去,也不过如此。稍稍一瞥,退将出来,心里还愤懑不平,这种文章,是可以用标题骗人的么?
圈里人的爱好,大致从他发出的链接和图片可以看出。相似的爱好,便视为朋友,至少是“微友”;不够相似,也视为朋友,圈里圈外,大可不必当真。
大多数圈里的朋友都是见过的,时不时的见头见面,偶尔,还彼此探讨微信圈里的事。
“回去点赞啊!”回眸一笑。
只听爽快地答道:“好啊,我也回去点你的赞!”
通常是些比较熟悉而又关系可有可无的人。
朋友圈里有少数外地的,没见过面,从微薄和QQ上相互“移植”过来,比一般的陌生人要遂意的多,客气些的,经常点赞。随意些的,雁过无痕,既不点赞,也不发表评论,成了神秘的陌生人,借着网络这条帘布,窥视着屏幕上的一切。
有以好友人数为兴趣点的微友,稍有见过,便相互加友,眼看着圈里的好友不断增加,往下拉的页面越发见长,像一根长长的彩色飘带,来不及细看,飞也似地与眼睛滑过,即便撩的人眼花,就当是一种摆在眼前的一道菜,吃与不吃,都不为过,成了安静的看客。
有人做广告,可以忽略;有人发牢骚,一眼跳过;有人算命、八卦,无非是消遣的一种;有人失恋了,他这一夜过得不好。女方的照片也发过,两人的合影也见过,一夜之间变成过去式的恋情。
于是,他的文字里充塞着酸气,颓靡地把那些文字软软地匍匐在屏幕上,没有生气。这边,有女子情绪高涨,猛吃猛喝,晒美拍,说今天是她的生日,点了蜡烛,合掌闭眼,把一切的爱好都集中在了自己的想象当中,这当然是秘密,尤其是女人,幸福与否,像惴惴不安的七彩蜡烛,唯恐灭了。生日是可以弥补的,今年的遗憾,明年来补,一年中的时光,只不过是多看了365天的微信而已。
有人会用微信发出一种不良的“毒气”,仿佛纱罩似的网,谁愿意自投罗网,自由他的“道理”。这种“道理”不明不白,只有他自己才知道,某些没用的看法和见解,永远无法摆在桌面上去谈。
实在闲的发慌的人,会在朋友圈里搞暧昧。这种感觉通常发生在未曾谋面的男女中,比恋爱朦胧,隔着时空的帘,无形地浪漫,生活的调味剂,或许同时与几个异性,把虚幻的感情填补与自己扭曲的心理空隙中,用文字的温度探测感情的深度,用文字的深度探究情感的角度,把对方的心思臆想成为粉色鸡心,因为性急,差一点咬破成了残缺,残缺是种美,距离产生美,然而,这样的美见不得光,不敢长久。
时间久了,总会有拉黑或删除的原因,失恋、清理、亦或是相互发出恶的声音,一气之下黑了,除了,卸了心底的肿块,隐隐的痛,时间是最好的良药,最能抚平心思的硬块,逐渐软了,免疫成了一块安详青葱的绿草地。
最近家里养了只猫,常常想,猫是否有思想。人是一定有思想的。孟子说:“人之所以异于动物有几希”。如果人只有饮食男女的欲望,与动物相差无几。有骂人者喜欢用“畜生”两字,这对于动物来说不公,恐怕有的人连“畜生”两字都配不上。
也有一些人,好久不联系,知道是对方把他删了。本来就处的不好,真是删了或是拉黑了,也觉畅快,正合了她的意。
删除之后需要再次验证,拉黑之后需要解放,黑了,除了,都是不良信号,犯了规,必要收到限制和拒绝。说到底,是游戏的一种规则。还有一些唯有特立独行,封闭自己的空间更新,或者设置了类似的界限,无可厚非,人人都有自由着自己的自由。
然而,朋友圈里也有人是永远也无法消除的,好比一个工作环境,时间久了,看与不看就摆在那里,不碍时事,置之不理,对于网络的社交处理要比感性的人客观的多,这比那些只想拉黑或删除的人来说,更要高明。
{看官为上,请勿对号入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