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课的时候老师给我们放了一个关于山区留守儿童的纪录片。看着那些天真烂漫的孩子,仿佛看到了当初年幼的我。
该纪录片的主题是湖南山区的孩子们。他们的爸妈几乎都去广东打工了,只留下老人和小孩儿在家。当孩子们被问到长大后想干什么时,他们基本上都回答的是“去打工”。我也就明白了我小时候为什么一心想着长大之后去打工赚钱。父母都在外面靠打工挣钱,在落后的小村子里,和年迈的爷爷奶奶亦或是姥姥姥爷生活在一起,没人告诉你将来可以怎么养活自己,除了打工。上大学之后,每每寒暑假,我确确实实像爸妈当年一样进入工厂打工为自己挣取了生活费,也才算真正理解了当初我所认为的打工的艰辛和爸妈挣钱的不易。
片子中的一个女孩儿,应该有十三四岁的样子,妈妈因病去世了,爸爸在外地因抢劫而入狱,家里只剩奶奶和她相依为命。她说到自己没钱上学,暑假想去给人打工挣点生活费,却因是童工而被拒绝。当被问到喜不喜欢爸爸时,她说:“我讨厌他,他那个人总想不劳而获,却不知道考虑我们。”话一出口,泪水也夺眶而出。生活虽然窘困,但如果有爸爸在,稚嫩的她便可以有所依靠,但在这个本该尽享青春的年纪,她连这样的机会也没有。那一刻,她的脆弱几乎要击垮我。我不知道一个十四岁的女孩儿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有多坚强才能支撑下去。
这些让我想到最近的一个新闻。也是一个十四岁的女孩儿小黄,选择在学校喝农药自杀。小黄的父母离异,父亲在外做生意,很少在老家,母亲与她也较少见面。起初,她跟随姑姑生活,上中学后转而跟爷爷奶奶生活。小黄在遗书中写道:“告诉那个我最爱的女人,对不起。”旁边留着一个电话号码。学校拨打过去后,发现另一头是小黄妈妈。可能很多人会想不明白,好端端的一个孩子,怎么会去自杀呢?如果一个人不是走投无路,绝望透顶,怎么也不会轻易选择放弃自己的生命。小黄在遗书中提到,自己之所以选择在学校自杀而不是在家,是因为想在临死的时刻看到的是给她温暖和快乐的同学们,而不是冰冷无情的家。我不知道,那个小黄遗书中的妈妈得知这个消息时会不会痛心和后悔。但我可以想见小黄对妈妈的那种爱恨交加的惆怅和无奈,既想依赖她却又无可依赖,只想一死来解脱内心的孤单。
今年暑假,我和妹妹外出打工的时候,认识了一个男孩儿,帅帅,17岁,个子高高,一表人才,性格开朗。我一直都觉得他是个阳光帅气的男孩子。后来慢慢的相处,才知道他爸妈离婚了,他现在跟着姑姑。后来妹妹跟我说,“姐,我感觉帅帅心理和我们不太一样,你都不知道,当我听到他说他恨不得把他爸爸去死的时候我都吓住了,还有他说话时那种厌恶的眼神。我也怔住了,一个这样的男孩子,到底是有多恨自己的爸爸,才可以说出那样的话。我想他一定不是生下来就恨他的爸爸,而是他渴望爱护他保护他的那个人伤害了他,才让他如此的失望和痛恨他。往往越是爱一个人,你越是想让他也同样的回应你。可世事总不会尽如人意。
片子中当一个孩子被问及记不记得爸妈长什么样子的时候,一个小孩儿想了半天,指了指旁边的哥哥“他应该记得”,哥哥仰着头说“让我想想”,结果不好意思的笑了笑算作了回答。我小时候更是荒谬,爸妈都在外面,也没有照片留给我,我就把墙上挂历上的女人认做妈妈,想象之中的妈妈就是那个样子,很温柔很美丽,但是又很遥远。
亲爱的父母们,可能是现实所迫,让你们别无选择。我知道你们本意是好的,想给孩子们更好的物质生活,但心灵的缺失却是最难弥补的。孩子是多么需要我们用心去呵护,而不是仅仅给他吃和穿。他们更需要的是与父母朝夕相处的快乐,还有父母给予的家的温暖和踏实。
希望国家和社会能够关注留守儿童的现状,尽力让孩子们享受到这个年纪该有的乐趣。这样他们才能健康成长,才能长成祖国的花儿,从而报效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