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燕,你现在有了孩子,我想和你说,不管孩子的物质条件怎样,那些都不是重要的,真的,一定要做一个温暖的妈妈。”
一
我有各种各样性格的朋友,这是其中一个,大半夜打电话给我,在我刚生完孩子不到一个月的时候,像是温馨提示,像是严肃告诫,也像是倾诉心声。总之柔柔的几句话说的我心里快要翻江倒海,仿佛下一步泪水便要出来。“做一个温暖的妈妈”,我知道她的意思,理解她的期待。
全世界99%以上的妈妈都爱自己的孩子,只是爱的方式千奇百态。为什么朋友一定要语重心长的跟我说这些,是她希望用她自己能力可及之处让一个年轻妈妈多想一想怎么才是对自己孩子真的好。
不说这么多拗口的话。 想起自己跟老妈的斗争史,硝烟不断,爱恨交织,战火常常纷飞。说也奇怪,物以类聚并不是完全跟自己的性格有关,还跟妈妈们也能扯上关系。我例数一下,身边的好友们有一半竟然都对自己妈妈有着各种程度的不满但是又深厚的爱着,难道我们是因为不满妈妈而建立了更深厚的友谊吗?这个问题心理学家一定会看出门道来,我只是提供些事实和例子。
其实我们这些对妈妈不满的孩子们无非就是嫌妈妈太少鼓励我们,甚至常常不明就里的否定我们,以至于那些带来光明的自信心难以建立,只有自己狠狠的肯定自己使得性格更加坚强和执拗。同性相斥是唯一我想得出的理由。但其实这对于我一直都是个迷。一个解不开的迷。我常常不明白为什么这些妈妈们不能说点好听的话肯定一下自己的女儿。这些女儿们其实在别人眼里都是不错的姑娘。是否太亲近,语言就没有了任何过滤?是吗?对此,我老妈常常不跟我一般见识,最后就说我看你生了孩子会怎样吧,咱看你怎么做吧。因为此,我不盼望生女儿,因为不知道同性怎么相处,虽然不焦虑,但终究担心重蹈母女关系的覆辙。所以蛋蛋出来时,在医生已经说过一遍性别的情况下,我竟然不死心再问了一遍是男是女。
我的朋友中也有一些并没有这样的问题,她们似乎对自己的妈妈充满崇拜,例数妈妈的优点,如何会做事,如何会处事。这些朋友的性格又是另外一番情景,而且一定是延续着她们妈妈身上的优点。我没有更多的研究这些情况,但是这个一定跟妈妈关系重大。
其实在研究人的时候,虽然有那么多科学理论可以让我们分析来分析去,但我是命运主义者,分析到最后,我常常会用些混沌的概念给结论了。我更相信缘分,相信前生来世说。孩子就是你前生的一个因。有多爱有多厌,那些说不清的因果便是今世情感的纠缠。
二
我在《我是后妈》里雄赳赳的写了自己的狠心,还以为自己做得多么正确,结果招致了我的心理学表姐的焦虑和反对,“你不能这样,小孩子的哭都是有原因的,你这样不管让他们没有安全感,失去了对大人的信任,总是这样小孩会精神分裂的,而且那都是几十年前的理论了,现在早都不是这样做了,包括大人要和小孩一起睡觉到四五岁,而不是早期理论宣扬的分床睡......”学者都是靠理论过活的,有时一个理论指导一代人。虽然我对理论存有这样的偏见,但她说的这几条反驳我行为的理论我接受了。我承认我做得太早了点,新生婴儿从温暖的子宫来到这个有些冰冰凉的世界,应该得到更多的拥抱和爱抚才可以更顺利的过渡是不是?我的着急只是不想那么让人讨厌的去娇惯和溺爱,结果却又纠枉过正了。不是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的应该是我,孩子的妈妈。
三
养育孩子还不到三个月,各种滋味尝尽了不少。不是来自孩子,而是来自这个成人的世界。初生孩子能带给你什么?不能言语的他们,也许有了混沌的本能的思想,而那天生的直白的笑带给你的只有欢乐。为什么要孩子,我知道,这对我的成长是有益的(听起来是多么自私的话)。面对养育孩子的各种版本,就像面对着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也是醉了。直到有一天我问我的德国女朋友,她已是六十岁的老母亲:How to be a good mother? 她停了一下,好像有些为难不知道怎样回答我的问题。但是她却给了我最明朗的答案—— just love her .
岁月的积淀总会有些智慧。以不变应万变,爱她,就是这万变中的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