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孟母三迁”想到了我们的家庭教育

教育是一门学问,在教育的参与者当中,孩子,老师,同学固然重要,家长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模仿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法,对于成人来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对于孩子,又何尝不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呢?

孟子我们都知道他是战国时邹(今山东邹县)人,名轲。据说,孟子在小时很聪明、也很顽皮,他的母亲是位能干的妇女,为了教育他,曾三次搬家,

最初,孟子母子俩住在一个坟场附近。这儿经常有人吹吹打打,举行葬礼。年幼的孟子模仿力很强,就学习人家丧葬的礼仪。孟母觉得这样不行,便搬了一次家。

新家靠近集市,每逢早晨和节假日,这儿人来人往,叫卖声、吆喝声此起彼伏,连绵不断。孟子经常跑到集市去玩,末了,竟然学会市场人家杀猪的把式,回家常嚷嚷要刀杀猪。更让孟母吃惊的,是小小的儿子竟然学会做什么事都要讨价还价。孟母觉得这样对孟子害处更大,她决定再搬一次家。

第三次,他们的家搬到了一所学校旁。孟母心想,这次该学会读书吧!果然不错,孟子开始念起书来,不久,人也变得象读书人一样斯斯文文,彬彬有礼。于是孟母决定长期住下去,并送孟子上学。

孩子终归是孩子,有一次,孟子的顽皮劲又上来了,他偷偷地逃学回家了。这对于年纪不大的孩子来说可能经常会发生。当时孟母正在家里织布,她看见儿子逃学回家,心里非常难过。但她强忍着怒气,没说一句话,只是操起剪刀,将织机上正织的布匹一刀剪断,这样,这匹布算是全废了。

孟子对母亲这种举动,很是惊讶。母亲看了一眼孟子,缓缓地说:“孩子呀!咱家织布是咱主要的经济来源,除了解决咱家的生活,还要供你上学。可你不肯上学,学会逃学,这就会象我织的这布一样,剪断之后没有用处了,前面的辛苦也没有用了。学习也同样,如果不坚持下去,就会半途而废的。”

孟子听了母亲的说,心里非常惭愧。从此之后,他更是发愤读书,再也不放松自己。长大之后,他终于成为伟大的思想家。这就是家喻户晓的“孟母三迁”的故事。

这个故事说明家庭教育、社会环境与一个人、特别是青少年的成长有直接的关系。我们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说孟子后来成为大学问家,与社会环境对他的熏陶感染有很大关系。孔子认为:“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论语·里仁》)这和“孟母三迁”故事一样,都强调了选择居住环境的重要性。元代关汉卿《蝴蝶梦》:“想当年孟母教子,居心择邻;陶母教子,剪发待宾。”等等。“孟母三迁”成为后世母亲重视子女教育的典型,影响至今。

本文由“飞扬不敢说”原创,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尽快删除。条友们需要哪方面资料和方法请收藏评论转发联系。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湖南卫视每天晚上在中央1台新闻连播后的黄金时段播放的一个节目巜中华文明之美》,在这个节目里,总是选择弘扬中国传统文...
    五蕴皆空行者阅读 1,716评论 0 4
  • 后有福利,多图警告。 如何“翻译”《孟母三迁》给你听 孟轲幼年,住在墓地附近,他玩的时候学做丧礼。孟母便把家搬到集...
    刘冰杰阅读 2,482评论 0 0
  • 这几天特别冷,不想洗衣服。怀念之前有洗衣机的时候,洗完澡,衣服往洗衣机一扔就是了。现在洗衣机虽然还在,却坏了,一直...
    江南无雪10阅读 168评论 0 0
  • 夜晚是宁静的,也是喧闹的。当你静下心来,去聆听夜晚的声音,夜晚的声音是如此的美妙;同学们朗朗的读书声,...
    世纪影阅读 216评论 2 2
  • 文|在昔 我的微信好友不多,只有区区几十人。平常活跃的,随时联系的,也只有那么几人。当我关闭了朋友圈之后,微信就陷...
    在昔阅读 694评论 7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