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有福利,多图警告。
如何“翻译”《孟母三迁》给你听
孟轲幼年,住在墓地附近,他玩的时候学做丧礼。孟母便把家搬到集市附近,孟轲又学拿刀杀猪并叫卖。孟母就把家搬到学校附近,孟子游戏的时候,就学习模仿学礼节,满意的孟母便定居下来。
这段解释来自于wikipedia
再来看一段百度百科的解释
孟母三迁,即孟轲(孟子)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多次迁居。《三字经》里说:“昔孟母,择邻处”,孟母三迁便出自于此。词语解释信息为孟子的母亲为了使孩子拥有一个真正好的教育环境,煞费苦心,曾两迁三地;现在有时用来指父母用心良苦,竭尽全力培养孩子。
有人可能不理解为什么一个词要查两遍,实在是闲得慌,也许吧。
在任何领域,都有外行与内行之分,都会出现“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的现象,不足为奇,只因为我们眼睛后面的大脑是不一样的。
把这两个解释同时放上来的原因是为了方便比较,从对比中找出差异,找出被自己忽略的事实。
对比上面两段解释,我说说我看到的,帮助你找到你能看到的东西,从而帮助你思考。
第一:主语不同
孟轲幼年,住在墓地附近,他玩的时候学做丧礼。
wikipedia中开头的四个字是“梦珂幼年”,这里说明了本文的主语是“梦珂”,这是“孟母三迁”这个事件的主语;
孟母三迁,即孟轲(孟子)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多次迁居。
百度百科中开头是:“孟母三迁,即梦珂(孟子)的母亲……”,很明显,这篇解释文稿的主语是“母亲”;
这是我反复阅读后看到的“不同”,这是理解“孟母三迁”词语的两种“门道”,从不同的门进去,就会有不同的体会,一个是“孟子”的体会,一个是“孟母”的体会,角色不同,理解和看法就不同;
第二:两篇解释所要要表达的重点不同
孟轲幼年,
住在墓地附近,他玩的时候学做丧礼;
学丧礼
孟母便把家
搬到集市附近,孟轲又学拿刀杀猪并叫卖;
学杀猪叫卖
孟母就把家
搬到学校附近,孟子游戏的时候,就学习模仿学礼节,
学礼节
满意的孟母便定居下来。
wikipedia中“描述”了梦珂在幼年时随着“家”的迁移,而出现变化,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种现象,我提取出来的关键词是:“幼年”、“迁移”、“变化”,突出梦珂在幼年时期通过环境的变化下做出的不同反应,着重强调成长环境对人的影响;
从故事一开始,我们就看到作为时间的主体“梦珂”,在“母亲”完成每次“战略转移”之后,“孟子”都会“自然而然”的发生着变化,直到最后“孟母”觉得这就是“她”认为最好的了,而这才只是“孟子”人生的基础阶段,后面的路都是在“三迁”之后完成的,在这其中“孟母”以实际行动教会了“孟子”通过改变环境来塑造自己,也让“孟子”慢慢学会了在“选择”之后如何“学习”。
再来看百度百科的重点
孟母三迁,即孟轲(孟子)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多次迁居。
为教育迁居
《三字经》里说:“昔孟母,择邻处”,孟母三迁便出自于此。词语解释信息为孟子的母亲为了使孩子拥有一个真正好的教育环境,煞费苦心,曾两迁三地;
为教育两迁三地
现在有时用来指父母用心良苦,竭尽全力培养孩子。
培养孩子(还是为教育)
百度百科中的是从一开始这样的:
“孟母三迁,即梦珂(孟子)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多次迁居。……父母的用心良苦……”
这里想要表达的是,父母在意识到良好的教育环境对孩子很重要是,千方百计的给孩子创造环境,而且还想孩子展示自己的辛苦,并激励孩子,我们现在的付出都是为了给你给个良好的教育,你再不好好学习就太令我们伤心了,殊不知这样做对孩子的成长没有半点好处;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父母忘记了自己最开始“创造良好学习环境”的初衷,也忘记了让孩子学习的初衷;一味地在孩子面前诉苦只会让孩子更加内疚,更会是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分心;
对比之下,这里缺少了对“孟母”在“用心良苦”下,“孟子”发生的改变,也就是说“只谈付出不提回报”,从一开始就不明确“孟母”为教育迁居的目的是为了什么,或者说,“孟母”自己就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付出这些,付出这些想要得到什么结果;
这种盲目最后的结果有两个:不孝与不成器。
“孝顺”是一种道德约束,这种约束是没有标准的,任何人都无法做到对方想象中的那个标准,到最后都会背负“不孝”的报复;
最近看到这样一句话:“用道德约束自己,用法律约束别人”,但是现实往往是相反的,自己都没有做到的事就盲目的要求别人去达到,最后只会“苦了自己,难为了别人”。
通过对比这两个“门道”的不同解释,不难发现,同样一个词、一句话,在解释过程中会让读者得到不同的理解,从而产生不一样的行动,以及最后的结果。
回到今天思考的问题:“孟母三迁”的正确使用手册
百度百科的解释没有什么不对的地方,父母对孩子的付出是无偿的,能给的都给,哪怕自己再苦再累,这是每个孩子都应该牢记于心的,孝敬父母也是做儿女必须的 ;但是话总不能说一半就走了,具体该怎样去“付出”与怎样去“孝敬”都没有明确,万一掉到“坑里”怎么办?
所以说,百度百科对“孟母三迁”的解释只能用不负责任了评价,用一些“假大空”的概念来糊弄阅读“百科”的人,让度过此百科的人还是迷失在“盲目的付出与孝敬中”,从而不清楚“孟母三迁”的正确使用方法。
在wikipedia对“孟母三迁”的描述中我们看到“孟母”通过“两迁三地”,让孟子完成了三次学习成长的升级,在这中间“孟母”做了三次决定,两次迁居,一次定居,从而完成了自己对“孟子”最大的任务---改善“孟子”的学习环境,在两次迁居前后,“孟子”的学习都是处于一种“自然状态”,身边有什么就学什么,而且学什么就在做什么(杀猪叫卖),对于“孟子”自身来说,这是他最大的优点,也是最自然的状态,也是每个正常人通常都会有的状态,所以在这整个事件中,“孟母”通过自己对“孟子”的观察,在改变自己能够改变的学习环境,“孟子”通过自己对身边事物的学习,在学自己能用到的技能,两者分工明确,各自都做好了“父母”与“子女”的角色,实现了“别人”眼中的“十全十美”,最终都是成功的。
为了不像百度百科那样不负责任,我的谈谈我对“孟母三迁”之后的思考,或许能够帮你理解那些“不十全十美”的事。
“孟母三迁”的故事发生是有个时间前提,wikipedia中提到过,那就是“孟子幼年”,这句话很重要,因为它在强调时间的概念,一个对时间没有概念的人总会让自己过得很匆忙,以至于死的那天感觉还没活够。
强调“三迁”事件发生在“孟子幼年”,是为了让我们了解一个事实,“幼年的孟子”没有选择自己在哪居住的权利,没有决定学习环境的权利,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学”;但随着“三迁”这件时间的结束,“孟子幼年”也就会变成“孟子成年”,相应的“孟母三迁”也就会自然的变成“孟子三迁”,所以大家应该能够猜到我要表达的意思了---思考孟子是如何继承“孟母三迁”的精神,完成“孟子三迁”的任务,从而成就我们现代人心中的“孟子”。
当成年的“孟子”有了自己选择“三迁”的权利的时候,他也有选择“不迁”权利,如果这时“孟母”的给“孟子”讲的是“迁居”带来的不变与困难,而没有看到“迁居”对“孟子”成长带来的变化,没有意识到“迁居”是让自己快速成长的有效方法,没有认识到自己已经无法帮助“孟子”再次“迁居”了,那么“孟子”很有可能在“迁居”的困难面前倒在自己怀中做那个被所谓“孝顺”所绑架的“好孩子”;所以在“孟子”不知如何使用自己“迁居”权利的那段时间,“孟母”的言行将是对“孟子”来说是“致命”的,所以在“孟母三迁”之后,“孟母”这个角色所要做的决定可能比“三迁”还要痛苦,也是体现一个母亲勇气与智慧的关键时刻。
后来有成就的“孟子”说明了“孟母”当时的选择是正确的,鼓励“孟子”做出了“孟子三迁”的第一步,致此“孟母三迁”的故事才能有个完整的结尾,一个母亲才完成了自己在孩子面前所要做的一切。
然而这一些都是将会成为父母的我们所要面对。
总结:弄清自己的角色,知道自己最应该什么,然后做好它。
复利到:历来画家对“孟母三迁”的阐释,供您欣赏,愿您完成自己的“三迁”。
以上都是《孟母三迁》图,谢谢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