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四百万“出国镀金”,回国后依然鸡肋,“投资”与“产出”的难以弥补,让海归的“混日子”言论更加坐实。这样的事情,非但没有赢得怜悯和同情,却在仇富的洪流里走向不堪。舆论上纷杂涌动也说明,面对教育,绝大多数观念还是停留在“回本”或者“超本”的逻辑里,不管是富人教育还是穷人教育,核心的理念就是物质超越。这样的时候,回头看素质教育的愁眉不展,你会发现,光靠体制的解决,也难改变人们心中的那份“焦灼”。
对于教育而言,本来就是一个“反复修正”的过程,任何父母都不会知道孩子的未来是什么样。否则,就不会在各种兴趣班里盲目尝试,这些成本可不低。可是,我们的家长总是以“投资”的心态为孩子好,却发现数年后,孩子长大并不买账。
讲真,对于海归而言,且不论回国薪资是否真的不佳,单拿薪资回报来衡量留学意义未免狭隘浅薄,对于一个人而言,在年轻的时候有机会看看外面世界,见识更多的繁华盛景,这都是难得的财富积累,无论对事业的长远发展,还是三观的塑造,都有重要意义。
教育本身而言,除却生存技能的要求,更多是为个人生活服务的一个过程。性格的养成,创新的激发,视野的开阔,机会的制造,很多时候教育会无形中注入相应的营养,单方面以工资的回报为标准,这明显是一种“功利化”的逻辑。然而,我们要知道,教育的本身在人性的内核里,基本常识都辨不清楚的时候,就算年薪百万,又能怎样,何况也不可能有这样的事情发生。
大谈教育回本逻辑,是赤裸裸的向幸福的范畴开炮,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其根本目的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即促进人的自然天性全面发展及潜在能力和谐发展。教育应然如此,无可置疑。
不过,我们的教育内核里,从过去,现在一直奉行功利天花板,很多人说是文化使然,如果真是文化,这样的文化宁愿碾碎废弃,文化是要发展,但不希望成为人性正常发展的绊脚石,一些舆论说“海归”开始贬值掉价,这种思维方式里,本来就有问题。
不管是物品议价还是人才议价,都要讲究干货,掉价与否真不应该和留学经历挂钩,毕竟在具体的工作中,还是以工作能力为主,而不是以经历光环为主,人才市场有这样的变化,只能证明企业开始理性看待留学的经历,并不代表留学没有意义或者不划算。
当然,一定的功利化教育,也是生活的需要,但是不应该以功利化作为唯一的标准看待教育。否则,就会走向极端,成为生活的奴隶,在焦灼中自欺欺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或许在特定的历史阶段能发光发热,却也会在社会的发展中慢慢降温,教育的功利化危害虽不是短时间内能估量出。但是,从整体的社会发展而言,已经成为嵌入教育内部的难以消除的顽疾。虽然,很多家长依然被生活推着走,总以各种借口继续入市,但并不代表他们可以收获成功。
多年前,有人鼓吹读书无用论,想为历史开倒车,这种“傻逼式”言论,骨子里透着恶毒和流毒。受教育是作为人们了解社会的一种基础工具,倘若常识都不能分辨,语言都不能使用,让一个人成为智慧的化身,只能全靠经验,这样的格局怎能以一个正常的人在社会里活着,很不现实。
不过,硬要有人认命低头,相信这种投资的玩法,那也没办法。自己选择苟且,旁人只能祝福,提醒启蒙的话讲多,都会成为一种伤害。索性,祝福他们在人性的海洋里能找到孤岛,摸到属于自己的天花板,走完不一样的次元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