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顾檀
草案上的油灯散着膻腥的气味,灯火迷离,不过是单单映了寒帐的一隅。草榻矗在帐角边上,虽是旧了些,却也收拾得齐整。那冰冷的草榻上方正悬了一柄汉节,节旄已是落尽了,光秃秃的,节杖却是极光滑的,在昏暗的账中微微泛着冰冷的光。
苏子卿静默地负手立于榻前,怔怔地望向账中的汉节。半晌,他只觉得倦了,却仍是并无半分睡意。子卿转过身,默然地走出账外。夜色迷茫,愁云漠漠,胡尘仓惶。凄风寒凉,携了迷离的残雪仓惶呼啸而来,风声呜咽,听在子卿的耳中,仿佛是什么人在哭,又仿佛是寒凉的刀刃,一寸一寸割裂着他的心,教他觉得难以呼吸,痛苦不已。夜色阴沉,整片苍凉荒芜的北海寂然,唯有风声雪声混杂在一处,搅得人心里头不得安宁。
这样的风雪之夜里注定是无月的。
一眼望去不见尽头的天空阴阴沉沉,仿若浓郁的墨将要倾下来一般,低垂着,无端便教人心里惴惴的。苏子卿负着手,微微眯眼,半仰起头,任凭残雪打在他的面孔上,然而却并不觉得寒凉。苍白的雪沾在他的发上,这样多年,受尽这样多的磨难,他早已须发尽白,虽是壮年,瞧上去却也是苟延残喘的模样了。许或是习惯了,他细细忖度了一下,突地想到,时间竟是如此之快,转眼间,十九载光阴岁月便已流去。看这荒凉的大漠看了十九载,望这荒芜的北海望了十九载。他不禁有些疑惑,十九年真的就过去了,仿佛弹指一挥间,流年似水,韶华不再。
望着这一天一地的风雪,这漠北苦寒之地瑟缩的枯草,他突然想起来长安的模样。阔别长安十九载,那些歌舞繁华、那些花月情浓,都仿佛是自己的一场清秋大梦。然而这场梦却又是那般真实,铭刻在他的心间,生生世世,无法忘怀。
这个时节的长安,风雪是早已停了,天气正是尚好,薄草青软油酥,各色的花自然是开得正好。他不禁想起府中庭院里那株棠梨树,这个时候也必是浸润在迷蒙烟雨之中,玉肌雪肤,清丽素净。这时候长安的月色也是极佳的,月华如水,轻笼在似雪棠梨上,清幽缠绵,如痴如醉。飞檐流光,清月如霜,这时的长安已是睡了,也最是清雅安宁、恬静淡然之时了。他这样想着,却觉得自己已是醉了,心里装着的那个长安仿佛一直停贮于魂灵深处,无论流年似水,无论世殊事异,无论沧海桑田,长安却是在那里,生生世世,无法抹去。
他不由地扬起嘴角,微微露出一个泛着苦涩的笑容。举目望向漠漠胡尘,深深地长叹一声。他并非贪恋长安城里的歌舞升平,也并非不舍长安城里的屋宇连绵。只是,大汉终究是他的归处,长安终究是他的栖所,无论经年累月,他终究是汉人。
这样想着,北海的阵阵冷风竟也泛起暖意,暖暖地熏着他的心,沉迷其中,不可自拔。茫茫塞草,寒风萧瑟,下了这半晌的雪,整片大漠已是泛起冰冷的银辉,莽莽苍苍,银妆素裹。孑然一身,整片北海,孤身一人,恍若这尘世一直是这样冰冷孤寒。站了这样久,满身都是沾染了雪气,指间寒凉。思绪不由飘远,他不禁回忆起家中旧时的模样。那时候,高堂健在,兄友弟恭,家中俱是和乐融融,苏氏一族盛兴和睦举世皆知。如若往昔,此时必是端坐案前,执笔扣册,红袖添香,恩爱不移;如若往昔,此时必是静守元儿,过问功课,承欢膝下,亲慈子孝……
如今,也不过在这北海荒地苦苦求存、死死挣扎罢了。然而,他却是不悔的。纵使再度选择,他也必将会踏上这条出使之路,踏上这条不归之路。
漠漠云海,胭脂夜紫,逝波秋川,塞草连绵。子卿举目望向四周,不由长叹一声,慢慢回身。夜风凄寒,苦雪绵绵,他已是觉得半身麻木,惊寒不已。走回账中,携了一身的风雪寒气,引得账中又寒了几分。本就寒气迫人,又是添了这样的雪气,真是难熬了。好在,最难的那些日子已经过去了,这么多年,早已是习惯熟悉了。那些日子,他苦笑,不堪回首。可是,为了大汉的尊严,饮寒雪,咽旃毛,又算些什么呢?事至如今,他还有什么可去畏惧呢?
他取下汉节,一下一下地捋着旄节,一寸又一寸,仿佛这便是支撑他的最后一丝信仰。
陛下,臣断不会屈于蛮夷,使大汉蒙羞。
这样想着,他觉得心中暖和起来,整个人都暖和起来了。他突然忆起那时年少,结发夫妻,恩爱不移,他明白妻子的苦衷,他记得自己许下的诺: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无论如何,便当这是他,对大汉许下的诺言罢。
半仰榻上,阖目而眠。梦中,尽是从前。
昭帝即位,和亲匈奴,求武归汉。
武以始元十六年归汉,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很多时候,一个人的生活已是足够煎熬。如果是身处苦寒之地呢?如果知道自己身处绝境呢?又当如何自处?现代人的日子匆匆,如果身处苏武这般境地,恐怕更是绝望。而苏武,是信念坚定地支持着他。一步一步,终于走出心灵的囹圄。愿你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