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杏笺》

我在整理祖母遗物时,发现了樟木箱底的银杏笺。泛黄宣纸上的瘦金体洇着雨痕,“等你从淞沪战场归”七个字被指腹磨出毛边。

1937年霜降那天,十六岁的沈念安举着油纸伞,在学堂巷口拦住了穿藏青长衫的周砚之。他怀里的《昭明文选》还带着油墨香,却被她塞进一包桂花糖:“周先生要去教伤兵识字?我能帮着抄讲义。”

战地医院的煤油灯总在午夜爆灯花。念安把冻红的手指藏进棉手筒,看砚之在病历背面改教案。他袖口沾着碘伏痕迹,却坚持用狼毫写板书,说“汉字是枪炮炸不碎的骨”。某个雪夜,他忽然从帆布包掏出个铁皮盒,里面躺着片塑封的银杏叶:“后勤队从租界弄来的压花机,等仗打完了,给你做整整一本标本。”

空袭警报响起时,念安正替伤员包扎绷带。砚之冲进来护着她往防空洞跑,碎石擦过他耳后,在衬衫领留下道血痕。她攥着他染血的袖口哭,他却笑着摸出支铅笔,在防空洞石壁画银杏:“你看,子弹也夺不走春天。”

最后一面是在江边。他随医疗队撤往重庆,轮渡汽笛撕开薄雾时,他突然跃下跳板,往她手里塞了个油纸包就往回跑。里面是半本《稼轩词》,夹着片新鲜银杏叶,叶脉间还凝着露水——原来他凌晨去了后巷那棵百年银杏树。

此后二十年,念安总在霜降那天守着巷口。她学会了刻蜡版,能仿他的笔迹抄完一整本《古文观止》,却再没等到那个在硝烟里给她画春天的人。直到1957年深秋,街道办送来个红绸包,里面是支断成两截的派克笔,和张血迹斑斑的银杏笺,落款是“淞沪会战第三十六师”。

我摸着笺上褪色的叶脉,忽然明白祖母为何总在雨天擦拭那支钢笔。此刻窗外的银杏正落,我把这片跨越世纪的落叶夹进《昭明文选》,恍惚听见旧时光里,有个穿长衫的青年在说:“有些等待,本身就是重逢。”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晨雾未散的林荫道上,我总会在第三棵银杏树前驻足。叶片的金边像被谁用细笔描过,在灰蒙蒙的天色里洇出淡淡光晕。这样的季...
    浮生若梦78阅读 87评论 0 1
  • 毕业典礼那日,我攥着泛黄的周记本站在礼堂拐角,树影婆娑间又看见陈老师扶着老花镜批改作业的模样。四年前的秋雨似乎又淋...
    浮生若梦78阅读 52评论 0 0
  • 清晨五点半,舒妈妈往蓝印花布袋里装好两个保温杯,杯身上分别描着墨竹与金兰——这是去年金婚纪念日女儿特意为他们定制的...
    云歌视界阅读 84评论 0 2
  • 书与银杏 深秋的图书馆总飘着某种陈年旧纸的暗香,我习惯在第三排橡木长椅坐下。右手边玻璃幕墙外,那株百年银杏正把金箔...
    时蕤阅读 88评论 0 2
  • 银杏针脚 储物间的木门发出悠长的呻吟,灰尘在光束中簌簌起舞。纸箱里叠着母亲的白大褂,...
    石决阅读 81评论 0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