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中医二羊,上一篇跟大家总结了八纲,八纲辨证具体内容,今天在总结以下六经。
学伤寒论的人总会有这样的问题,到底什么是六经,六经辨证中的太阳、少阳病等到底是什么意思?
六经是经络吗?跟经络有什么关系,?
我总结自己的一点看法,分享给大家参考。
六经概念
伤寒论论原文中没有“六经”这一词,是后人总结的,六经是六经辨证。
具体是太阳、阳明、少阳的三阳,和少阴、太阴、厥阴的三阴病。
《伤寒论》用六经病来分类。
按上一篇中总结的阴阳虚实表里整合在一起,便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个结论:经方家胡希恕说六经其实八纲的概括,六经的实质是八纲。我比较赞同这一观点。
六经是经络吗?
假如六经是经络的话,六经辨证就是六种经络辨证,那在开篇就说不通,好比太阳病有许多外症例如鼻塞流鼻涕、怕冷、甚至咳嗽,这些明明是手太阴肺经的症状,为什么把它归纳在太阳病篇呢?
如果六经不是经络的话,那少阳病篇许多症状口苦、头晕、胁肋痛等又是肝胆经的症状。
所以很多人在这里争论不休,其实在我看来没必要争论。
六经中有经络也有不是经络的症,为何这样说呢?因为我的观点是这样的
六经是六气吗?
解释伤寒论的有一个派别,用五运六气来解释伤寒论,我很佩服这方面的天才,可以把这些复杂的理论自圆其说的来解释伤寒论。还有一些易经数术派的。
但是,翻烂了伤寒论我是没有发现半点线索,估计张仲景先师表示我的脑洞没有那么复杂。伤寒论原文是很直白的,但后世医家越解释越复杂,尤其是那些脱离临床的理论。
假如你的理论解释的通,如果是真事的,那临床一定很好用。但是这方面的医家和临床经验好像很少很少,说起来好听,用起来难啊。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如果我们自己去读伤寒论,去读黄帝内经却是真真切切的,真实不虚的。
第二结论:二羊的观点,六经是人这个整体跟疾病斗争,正邪斗争所呈现出来的状态的归纳总结。
人是一个整体,包括躯干、脏腑经络、气血阴阳、精津液等,当人生病的时候这些都需要参与进来,只是看病情病势,病位有所侧重罢了。经络自然也会有,但不是全部,人才是全部。
伤寒论跟黄帝内经是两个完全不通的派别吗?
有一部分医家说伤寒论是独立的体系,跟黄帝内经完全不同,连经方家胡希恕也这样认为,但是我们看他的书看他的结论,他也不是说八纲辨证吗?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这些理论不就是黄帝内经里的嘛。
什么不能用黄帝内经的理论来解释伤寒论?
那你解释一个看看?连胡希恕老先生那么嘴硬的都还是要用内经的理论。
伤寒论是一本临床专注,讲治病,也讲人。黄帝内经就是一本总结人体生理和自然规律的基础医学书。
第三个结论:学好黄帝内对于帮助我们好伤寒论经方,我觉得是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伤寒论脱离不了黄帝内经。
六经的临床应用
分享完我的三个观点,接下来看具体六经怎么应用的。
一个生了病的人,最终还是人。是一个整体,人跟病斗争过程中呈现出来的症状是最直观的,由症状总结规律来来治疗也是最直接的。所以,方证对应可以帮助很多人可以很快上手伤寒论和经方。
但我们还得往里深究一点,病之见于证,必有病位,病性质。八纲比较抽象,更像一个大方向,是一个大原则,而六经就很具体,更接地气,所以临床应用指导直接用药的还是六经。
太阳病
概念--第1条“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太阳病,即表阳证,以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等一系列的外在证候为特征的,也可以说,无论什么病,如果有太阳病的证候,都可以考虑有太阳病。前提是具体的临床证候证候为据。
不是以太阳经经络分布为根据。
阳明病
第180条:“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阳明病,即里阳证。胃家实,指病邪充实于胃肠之里,实证,按下去硬满,而有抵抗和压痛等。胃家实为阳明病的特征,故凡病胃家实者,即可确断为阳明病。
阳明病气分证可见肺热症状
少阳病
第263条:“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少阳病,即半表半里的阳证,它是以口苦、咽干、目眩等系列证候为特征,凡病见此特征者,即可确断为少阳病。
但是,口苦、咽干、目眩,不仅仅是肝胆病的部分症状,但做为半表半里阳证,也可以见于咽炎、肺炎、胃肠炎等急慢性病常出现此类证候。
太阴病
第273条:“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太阴病,即里阴证。它是以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等一系列的证候,凡病见此特征者,即可确断为太阴病。此腹满为虚满,需要跟阳明病的胃家实满鉴别。
少阴病
第281条:“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少阴病,即表阴证。跟太阳病病性相反,如果太阳病的症状,但是脉微细,并其人但欲寐者,可确断为少阴病。
厥阴病
第326条:“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痛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厥阴病,即半表半里阴证。它是以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等一系列证候。凡病见此特征者,即可确断为厥阴病。
凡是半表半里证,无论阴证还是阳证,都不可下,尤其是阴证更不可下,若不慎而误下之,则必致下利不止之祸。
六经传变
六经是人跟病的状态状态体系,主要核心在于正气和邪气的盛衰。随时实在运动和变化的,传变也很快。可以渐变,也可以跳跃传变,可以表里相传。
阴证阳证也都可以瞬间转变。
并病和合病
并病-病当表里相传时,前边的还没好又传到后边了,同时两经病还在,叫并病。如太阳、阳明并病,少阳、阳明并病等均属之。
合病-初发病时,二者或三者同时出现,有似合在一起而发病,故谓为合病。如太阳、阳明合病,三阳合病等均属之。
不管怎么样,二羊觉得治疗手段是差不多的,就是根据目前的状态来处方。所以二者临床区别不大。
六经治病的大法则
通过六经八纲辨证后的治疗方向合原则。
表证-解表
太阳病:由于病在表,宜发汗,不可吐、下,如桂枝汤、麻黄汤、葛根汤等,均属太阳病的发汗法剂。
少阴病:此与太阳病均属表证而宜汗解,但发汗必须配伍附子、细辛等温性亢奋药,如桂枝加附子汤、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等,均属少阴病的发汗法剂。
里证-清里/温里
阳明病:热结于里而胃家实者,宜下之;但热而不实者,宜清热。下剂如承气汤,清热如白虎汤。若胸中实者,则宜吐,不可下,吐剂如瓜蒂散。
太阴病:里虚且寒,只宜温补,汗、下、吐均当禁用。如理中汤、四逆汤等,均属太阴病的温补法剂。
半表半里-和法
少阳病:半表半里证,法宜和解,汗、吐、下均非所宜。如柴胡汤、黄芩汤等,均属少阳病的解热和剂。
厥阴病:此虽亦属半表半里证时宜和解,但须和之以温性强壮药。如当归四逆汤、乌梅丸等均属之。
寒热虚实治疗原则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寒者热之者,谓寒证,治宜温热药以驱其寒,如以干姜、附子、乌头等之配剂,均属温热驱寒药;
热者寒之者,谓热证,治宜寒凉药以除其热,如以栀子、黄芩、黄连、石膏等之配剂,均属寒凉除热药。
虚者补之,实者攻之:
虚者补之者,谓虚证,宜用强壮药以补益其不足,汗、吐、下等法均当严禁,如炙甘草汤、建中汤、肾气丸等,均属补虚剂。实者攻之者,谓实证宜以汗、吐、下等法彻底攻除其病邪,如麻黄汤、承气汤等,均属攻实剂。
本篇就总结到这里,学习伤寒论的其他总结,留意二羊后续文章。